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校地共建图书馆实践的探讨

时间:2022-03-09 15:20:21 浏览量:

(聊城大学 图书馆,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文章介绍了中国图书馆校地共建模式的背景和发 展,简单讨论了新模式下图书馆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社会听证制 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校地共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08—0132—02

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信息的集合 。国内外对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中各 种要素的总称,既包含信息本身,也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因素。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 像、印刷品、电子信息、 数据库等。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开发利用文献 的教育、文化、学术性服务机构,在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 讲,图书馆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文献型信息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两大类型,信息化使图书馆 面临的信息环境和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的需求不再仅限制于传统的印刷 型载体信息,而转向多元化信息需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利用自己的收藏完全满足读 者的需要。信息资源共享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之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 础设施的完善,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方 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新型的图书馆联合体迅速发展。其中美国是图书馆联盟发展 最快的国家,据统计有200多个图书馆联盟,其中有相当规模的大约在150个以上。中国也建 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等若干个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在一些地区则出现了一种区域性的图书馆共建共享 模式——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
1 校地共建图书馆发展的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高等院校的 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长期建设和近几年的迅速发 展,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日趋丰富,馆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学科结构配备趋向合理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成熟,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的程度有了很大 的提升。相比较之下,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总体上并不让人乐观: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别很大;城乡差距呈扩大化的趋势,经济落后地区县、市图 书馆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普遍存在经费严重不足、馆舍破旧, 结构不合理、公民利用图书 馆的意识薄弱的窘境,特别是县级图书馆已经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

如何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出来与广大社会用户共享,既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 用率,又弥补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不足,是值得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深思也是近年来讨论比较多 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校地共建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新举措之一。迄今为止 ,已经有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尝试。2001年9月,聊城大学和聊城市政府共 同投资兴建的图书馆大楼投入使用,同时挂出“聊城大学图书馆”和“聊城市图书馆”两个 牌子,成为我国第一家集高校图书馆与市公共图书馆双重任务于一身的图书馆。2003年,宁 波高教园区图书馆正式开放。2005年,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与大庆市图书馆合并,池州师专 图书馆实现市校共建。校地共建,这一全新的办馆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初步的发展。
2 关于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讨论

校地共建模式下的图书馆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类属性于一身,在为高校教学、科 研服务的同时还肩负着着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社会职能,其性质、职能的变化, 必然会导致图书馆在管理制度、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新模式 下的图书馆在实践中探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实现 。下面针对几个问题进行简单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图书馆方面的专家、学 者对新模式下的图书馆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图书馆的健康、顺利发展。
2.1 制度建设

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原有馆藏资源、职工队伍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学生、教师利用图书馆的 意识比较强,而普通公民的图书馆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校地共建模式下的图书馆往往在读者 服务上出现以高校师生为主,“一边倒”的局面 ,虽然图书馆肩负着为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服务的重任,期待广大社会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但是社会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 人次上远远少于高校师生,以聊城大学图书馆为例,对2004年~2007年三个学年的图书借阅 量进行统计,社会读者的借阅量占全馆总借阅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52%、11.74%、12.01%。可 以看出社会读者对图书的借阅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于高校内部教师、学生读者的借 阅量要少很多。另外期刊、报纸的阅览量、电子文献的点击、下载量也远远少于校内读者。 这样就会让给人得出“高校图书馆吞并公共图书馆” 的错误结论。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事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部门之一,既然校地共建图书馆具有公共图书馆的 属性,就必须构建覆盖全市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服务体系。服务对象“一边倒”的局 面显然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共建模式下的图书馆首先从制度上 对公民的信息自由权利给予保障,全新的办馆模式同时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内部管理 体制,特别是用人制度的创新,使社会读者和高校学生、教师读者一样能够公平地获取信息 ,平等地享受图书馆的优质服务,保障公民的信息自由权利。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提出了大 胆吸收国内外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借鉴现代企业用工制度,建立高效灵活的内部管理体制, 努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队伍的工作思路。这一思路值得其他图书馆学习 。
2.2 文化建设功能的增强

目前,中国政府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而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的根基在图书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图书馆进一步发挥在社会教育、终身 教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校地共建图书馆不仅要为建设和谐校园、书香校园而努力,还 要开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增强人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吸引更多的社会读者走进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通过举办公益讲座、组织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达到开展思想文化教育 ,进行文化休闲的目的,同时为广大社会读者补充和更新知识,创造新的环境,满足这些读 者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终身教育功能。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2.3 资源建设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和单纯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相比较,年龄跨度大, 涉及的行 业多,读者的阅读需求多样化、多元化,对资源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资源必须兼 顾高校师生和广大社会读者的需要,既要有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要的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 信息资源,还要有满足各类社会读者学习、阅读、欣赏等需要的一般信息资源。收藏书刊的 类型、类别、文种、水平等方面,做到广度与深度的结合,重点与全面的结合,形成学术性 、情报性与知识性、教育性的区别和统一。同时,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增加,人均馆 藏资源占有量会相应减少,个人读者的阅读需求可能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采编工作要作针 对性的调整,适当增加图书的复本,增加热门图书的采购。

聊城大学图书馆面向校内读者和社会读者采用问卷调查、网上推荐图书、统计读者借阅信息 等方法调查读者阅读需求,针对学生、教师读者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选择专业性强的图书 、期刊,优先考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需要,注重学术性、教育性;对社会读者选择普及 性、知识性、通俗性的读物,加大报刊的订购数量,注重知识性、文化休闲性,受到了广大 读者的好评。
2.4 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目前,中国高校通过开展入馆教育、专题讲座、定期 培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等方式对广大师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这些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 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普遍较强。与高校师生相比较,社会读者的信息意识、获取文献信息的 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图书馆结合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等实 际情况,改革传统的对高校师生进行信息检索教育、帮助的方式,寻求有效可行的途径,提 供给广大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比如定期面向社会读者提供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辅导讲 座与读者培训服务。针对读者的不同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咨询服务,在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 基础上,提供网上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够了解、熟悉书刊的分类、 排架、计算机检索方法,提高信息搜集、选择和利用的能力。比如:聊城大学设立了专门的 目录大厅,多台电脑供读者查询,参考咨询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读者随时可以面对面交流,对 读者的疑难问题予以解答,另外还提供电话咨询、邮件咨询、网络实时咨询,以及馆际互借 、代检代查、定题跟踪服务等各类专项服务,确保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服务。
2.5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监督,强化社会对图书馆工作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图 书馆事业纳入规范化轨道并健康发展。在国外,图书馆的社会听证制已经很成熟,以美国公 共图书馆的社会支持团体——“图书馆之友” 为例,他们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宏观管理、考 评,或为图书馆争取议会和民众的支持,以获得更大程度的财政拨款,或为图书馆争取各种 基金会、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或为图书馆争取议会和民众的支持,或招募和充当志愿者 为图书馆的日常事务和各种活动出力。也代表民众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诉求,以提高图书馆的 服务水平,并督促图书馆实现其应尽的社会义务。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 支持与监督作用。这一制度尤其值得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借鉴与学习。以符合我国国情的方式 建设群众性的图书馆事业支持团体,支持团体作为接受外界对图书馆的监督的一个窗口,对 于图书馆了解广大读者的需求,发现当前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建设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作为全新的办馆模式,校地共建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创新之举,但是共建不是简单的合 并,需要图书馆在制度、服务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要有相应的创新,才能避免有“共建” 而无“共享”,避免在读者服务上出现以高校为主“一边倒”的局面,才能实现高校图书馆 和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双赢,而不仅仅是形势上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刘忠平.中国图书馆学会首届“百县馆长论坛”综述[J].图书馆,2006,(1 ).
[2] 王云.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探索与思考——以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共建共 享图书馆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
[3] 王静儿,颜务林.一种新的办馆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2).
[4] 易斌.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分析[J].图书馆,200 7,(5).
[5] 刘洪辉.美国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05,25,(4) .

推荐访问:共建 探讨 图书馆 实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