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近百年的船舶发展及造船趋势分析

时间:2022-03-18 15:16:40 浏览量:

绪论  

    近百年来,世界经济正飞速地向前发展。世界经济与交通运输业是息息相关的,而航运业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一环,航运业的发展与水运工具船舶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世界经济的发展正推动着水运工具船舶的发展,而水运工具船舶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我国船舶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周边安全,未来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我国虽然是一个造船大国,但却不是造船强国,因而,我国未来的安全以及经济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我们年轻一代应该肩负起国家的重任,努力将我国变成造船强国。  

1  全球近百年的船舶发展历史  

远在史前时期,由于渔猎的需要,人类已经制造了众多的原始渡水工具,诸如筏、树皮舟、独木舟等。  
  随着制作工具的进步,利用木榫乃至铁钉连接或鏠合的木板船就此问世。人类为了进入江湖和走向海洋,先后出现了桨船和帆船,由于海战和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需要,相继出现了功能各异的战船和商船。帆船时代几乎延续了近五千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帆船发展到其顶峰飞剪式帆船时代,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国”号,长93米,宽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吨,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积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时12~14海里,横越大西洋仅需要13天时间。自从轮船发展到螺旋桨船以及造船材料以钢代木之后,它不论载重量、航速、航行安全等诸多方面都超过了帆船,最终完成了帆船到轮船的过渡,从而到20世纪初进入了现代船舶的新时代。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  

2  中国近百年的船舶发展历史  

   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所发明的船尾舵、水密舱壁、龙骨装置、车轮舟和指南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全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活动。车轮舟推动了蒸汽机船的发展。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运输船舶和战舰,几乎都无例外地使用水密舱壁、龙骨装置和船尾舵。美国科技史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在《西方受惠于中国》的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中国自操办洋务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的近代造船业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在80多年里,全国总共建造了钢质轮船50多万吨。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既缺少近代科学技术作先导,又缺少近代工业做基础,更无稳定的社会环境,因而无法达到先进的水平。但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看,发端于洋务运动的近代造船工业,是中国人最早引进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它对于发展我国的造船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事实上,它已经超出造船业自身的范围,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而且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中国近代教育事业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解放初期我国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52年划归一级部,任务是抢修改装军船支援解放战争(45-50年)和朝鲜战争;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旧中国的修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苏联转让的舰艇;组建船舶科技机构;着手研制万吨轮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1963年正式成立六机部。主要任务调整方针任务,组建国产化协作机制,立足国内配套,调整生产方向以军品为主,造船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研制出核潜艇、远洋探测船、万吨轮等),贯彻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三线。文革中遭到创伤。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3  关于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如今,全球造船业仍处于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2008年全球造船业出现了适度回落,但这并不代表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阶段,我们倾向于认为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全球造船业正加速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凭借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等的比较优势,中国已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中国赶超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但中国在造船技术、生产效率以及基础设备等方面与日韩仍有一定差距,而且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的压力逐步加大,都给未来中国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是我国造船业的两大主干将。本轮全球造船业的高度兴旺为中国造船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全球造船业产业转移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近五年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用飞跃来形容并不为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造船业下一个竞争焦点将会是在高技术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的研制上,一旦造船业高位回落,甚至转而进入低迷状态,那些拥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及业务的公司更具持续成长优势。两大造船集团除了造船主业外,非船业务也占一席之地,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以船舶制造为单一主业的地方船厂。而且从业务上看,相比于以船配为主业公司,一段时间内,以造船为主业的公司更具实力。  

3.1 全球造船业呈现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   

    从波特的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造船业受替代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但来自上下游的压力却逐步加大,尤其是上游的供应商方面的成本压力,正慢慢侵蚀着造船业的利润空间;造船业行业内部集中度较高,基本形成中日韩三国鼎立的竞争局面。具体分析如下:   

  在全球众多造船国家中,各国船舶工业的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差异很大,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即以韩国、日本和中国三大造船大国为第一阵营;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和中国台湾等若干个重要造船国和地区为第二阵营;以数量众多的较小造船国家为第三阵营。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欧盟凭借高复杂船舶市场的优势偏安一隅,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还很难构成竞争威胁,未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竞争将是全球造船业格局发展的主旋律。  

 3.2 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在世界经济、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等诸多内在因素的带动下,包括干散货、原油、成品油、集装箱、LPG、LNG在内的全球贸易量节节攀升,作为低成本贸易方式的海上贸易表现更是突出。海上贸易量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航运业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了造船业的持续景气,本轮全球造船业高景气也正是得益于国际航运市场多年的繁荣。  

  另外,近年来整个行业国际规范、规则及标准接连生效,单壳油船淘汰等非市场因素也推动了船市的走强。据统计,目前油船船队中,单壳油船仍占四分之一以上,2010年前需要淘汰的单壳油船约为9000万载重吨。  

  当前,全球造船业仍处于高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经历了持续5年的繁荣后,尤其是2007年的“井喷”后,未来全球船市走势如何成为了关注焦点。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后市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尽管市场整体兴旺程度可能会弱于当前,但未来大型船舶需求比重还将呈上升趋势;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4.5%的较高水平,2008-2020年期间年均新船需求量预计为9630万载重吨; 若世界经济年增长率保持3.5%的较低水平,2008-2020年期间年平均新船需求量只有6300万载重吨。  

  韩国造船工业会认为,2015年前国际造船市场平均成交水平为9600万载重吨,但是2016-2020年可能再度回升至10500万载重吨水平。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包张静研究员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或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从造船市场更远发展趋势看,国际宏观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发展持续看好,造船市场需求结构也由过去单一游船为主转变到以游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多种主体的需求结构,波动中上升仍将是国际造船市场总的发展趋势。  

  船市场主要取决于散货船、有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的表现。由于交船高峰和运输需求增长的差异,不同船型价格以及需求量增长并不一致。总体来讲,受制于产能不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2008年散货船市场依然看好,中国铁矿石进口和世界粮食进出口将会继续支撑这一市场。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和IMO提前淘汰单壳油船的规定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油船价格将保持较好水平,很可能成为继2007年散货船之后的又一亮点;相比较而言,集装箱船市场前景较难把握,集装箱船的建造取决于集装箱航运需求量,预计未来订造量恐难高过近几年水平,行情可能会逐步走低。  

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将比上一年有所放缓,但由于全球包括中国等世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经济和贸易都非常强劲,全球总贸易量仍将持续繁荣,航运增长趋势还在继续,因此将持续带动造船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不同船型市场走势的交替向好,造船周期对行业的影响已经逐渐在减弱。诚然,期待全球造船业长时间高位运行很不现实,2008年全球造船业很可能出现适度回落,但这并不代表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阶段,我们倾向于认为2008年及以后全球造船业将由高度繁荣转向中度兴旺。   

3.3 全球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球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欧洲向日韩的转移;日本也在1956年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接近日本,于200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随着韩国国内造船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岸线的局限,中国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凸现,相对日韩,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备10%的成本优势,该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使得中国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尤其是在全球造船业景气回落的环境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显著,使得中国造船业的景气期将明显长于全球景气水平。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日韩,中国造船技术差距与日韩相比将逐步缩小,国际竞争优势逐渐提升,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下一个世界船舶制造中心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在生产设备和建造工艺等方面整体仍远远落后于日韩企业。自主设计的三大主流船型经济性指标偏低,高新技术船舶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设计门槛亟待突破。配套业发展滞后,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而且,国内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较高,生产效率低下,大概是韩国企业的1/5到1/6,韩国造船企业目前正全力以赴拉大同中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低水平造船产能将大大减弱我国造船业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超越韩国,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日韩相比,同类船型,尤其是低附加值船型上,我国在价格上确实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正是凭借于此,我国造船业才有资本和日韩叫板。然而,人民的持续升值正在逐步弱化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中83%为出口船舶,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远期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最远的合同交货期为2011年,如果每一美元兑换人民币减少1分钱,账面损失就达到5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持续升值将会给已签订合同造成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劳动力、原材料和配套设备等成本刚性上涨,也给我国造船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成本刚性上涨已成为现阶段造船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最大考验。  

 3.4 我国正由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3.4.1 两大集团为主干将  

  从企业性质来看,我国造船工业呈现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组成的受中央直接管理的两大型企业集团和众多地方民营企业的格局。  

  我国造船行业的两大主要集团公司以长江为界划分,长江以南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集团”),俗称“南船”;长江以北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俗称“北船”。中船集团主要集中在10万吨级以下的船舶制造,其长兴基地和龙穴基地将开发1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制造;目前大型船舶制造厂主要都集中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伴随着这一轮船舶业的景气周期,我国各地方民营造船企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其机制灵活、利益直接、效率较高等诸多优势,三大指标显示,已经占据了我们造船业的半壁江山。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厂、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排名进入或部分进入全国前10名之列,正成为我国船舶业发展的另一股强劲动力。  

 3.4.2 重点发展三大基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目前我国造船业已形成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其中,中船集团拥有长江口和珠江口两大基地,中船重工主要拥有环渤海地区。  

 3.4.3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船舶订单结构从本世纪初中小型散货船为主(约占50%),转变为三大主流船型并驾齐驱、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明显增加。散货船继续占据大部分世界市场份额,油船、集装箱船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高技术船舶方面与日韩仍有差距,但已有所突破,尤其是2008年4月,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LNG船“大鹏昊”号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交付。LNG船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大鹏昊”号的交付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进入世界造船尖端技术领域,也意味着我国建造高技术船舶的时机已经到来。  

  3.4.4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本轮全球造船业的高度兴旺为中国造船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全球造船业产业转移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近五年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用飞跃来形容并不为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成为世界三大造船大国之一。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频创历史新高,继2006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后,2007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据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2007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8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新承接船舶订单984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2%;手持船舶订单15889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1%。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约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的23%、42%和33%,比上年分别提高了4个、12个和9个百分点。  

  2003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几乎成倍增长,2007年全行业利润预计可达到200亿,在2006年96亿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还多。分行业来看,船舶制造和修船及拆船企业利润增幅较大,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也逐年加大,目前以达80%以上;而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利润虽有增加,但占全行业利润比重却又有缩减趋势。  

   得益于国际船舶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长、我国对船舶出口业政策上的扶植以及我国造船业在成本上较强的竞争力、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我国船舶出口增长迅速。出口比重高达近80%,外向型特点更加显著。据海关统计,2007年船舶产品出口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比2007年增加19个,范围继续扩大。  

4  青山船厂制造船舶的历史沿革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是国家大二类企业,工厂始建于1949年,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码头岸线2200米,具有设计、制造载重量3万吨级以下的货轮、集装箱船、油轮、化学品船、液化气船和各类客轮、工程船、大型浮坞、大功率推轮、沥青船、散装水泥船、滚装船的综合能力。可同时建造多艘5000吨级至2万吨级船舶。它拥有万吨级水平船台10座。工厂现有职工3800多人,拥有各类高中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1000余人。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锐意开拓,使青山船厂成为目前我国内河最大的船舶生产基地。多年来,青山船厂致力于科技进步,成套引进日本钢材预处理流水线,广泛采用微机放样、数控切割、二次喷涂、全位置自动焊等新技术、新工艺,并积极推行生产设计、分段预装、区域造船、壳 - 舾 - 涂一体化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使企业迈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青山船厂坚持“以船为主、非船开发、多元经营、协调发展”的经营方针,先后建造了集装箱船、江海直达货轮、高等级豪华旅游船、化学品船、油轮、大型浮坞、客轮、推、拖轮等各类船舶。尤其是已交付使用的出口德国818TEU集装箱船,开创了内河船厂承造高品位万吨级集装箱船的先例。并开发了502TEU多用途船、5000吨化学品船、2000立方米液化气船、18500吨全不锈钢化学品船以及建造了半潜驳船、沥青驳船、散装水泥船等新船型、新品种,不断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在发展造船主业的同时,青山船厂还生产柴油机配件、甲板和起重机械、大型金属结构件、压力容器,与日本新泻铁工所合作生产ZP舵桨,并被湖北省、武汉市确定为外轮修理定点厂家。出口船舶分别通过英国LR、德国GL、美国ABS、挪威DNV等船级社检验入级,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1995年以来批量建造了818TEU、660TEU、502TEU集装船以及6750吨多用途集装箱船,成功开发了2000立方米LPG运输船、2000吨乙二醇(不锈钢罐体)运输船、2.5万吨级全潜式重大件特种运输船和5000吨级散装水泥船等产品。2002年12月12日完工交付的出口比利时18500吨双相不锈钢舱化学品船为我国首制船,在国际船舶市场上发挥了良好的品牌效应。青山船厂已成为湖北.武汉出口船舶生产基地。  

结论  

虽然我国的造船业发展比较成熟,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尤其是技术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中国造船业要加快发展速度,提高造船技术,最好能自主研发钢材等原材料和配套设备。  

总而言之,我国的造船业想要跻身造船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年轻一代应该不辱使命,努力学习,为我国的造船事业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只有如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和安全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跻身造船强国。  

推荐访问:造船 船舶 趋势 分析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