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

时间:2022-03-30 15:13:45 浏览量:

    摘要:传统节日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的消弭和遭受破坏,以及自身功能的欠缺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传统节日现代转型的途径:内在层面源于重建传统节日之“节日叙事”;由外而内的层面是解决好原态性与活态性的关系,以及在教育传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节日;困境;现代转型;意义重建
 
    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没落之态,一部分节日消亡了,一部分节日也逐渐丧失了本有的丰富内涵,节俗活动大量缩减,与节日相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等大量散佚,节日感日趋淡薄,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传统节日葆有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逐渐消退……“大部分传统节日堕落成了传统文化碎片在现代社会中的纯粹标志,成了现代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古典装饰品”。
 
    一、困境探源
 
    (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递变,瓦解了传统节日的物质基础
 
    农耕文明的生产实践突出特点是循环性,生产实践活动与“天”的运行节律一致,加之农耕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膜拜;而这一因素同封建统治伦理道德灌输一道,则派生出对长者乃至逝者的敬畏和怀念。这就形成传统节日祭祀文化中人在下、天和鬼神高高在上,而节日仪式中人又严格区分长幼尊卑的文化景观。
 
    由于农耕社会物质资料匮乏,中国传统节日大都非常强调“吃”的元素。中国传统节日有些和社交活动有关,如元宵节、七夕节等,则为受“男尊女卑”教条桎梏的妇女走出家门提供了合法的借口,故极受人们欢迎。
 
    这就是现代以前传统节庆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世俗物质基础和精神脉动。但现代社会诞生了迥异于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现代工业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否定性和创新性,科学和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农耕社会已支离破碎,田园风光为高楼大厦逐渐侵蚀,丰衣足食的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美食早已不再垂涎;天地诸神被嗤之以鼻,偶像被击碎使传统节日缺失了“善”的凭依,而无法成就“蕴善之美”,传统节日被“去魅化”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节日的意义日渐沦为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消费狂潮冲淡节日温情,环境污染影响民俗活动,电信、互联网络技术发展使节庆沟通活动呈现虚拟化、便捷化、去体验化的倾向,商家、媒体的炒作造势更使年轻一代将之奉为时尚。
 
    (二)特定历史框架下国家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造成的节日-假日二元结构,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承袭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节日,除春节外完全放弃了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历史习惯,人们耳熟能详的五大传统节日悉数被排除在法定假日之外。改革开放后基本沿用这一制度,较大的变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引进了黄金周制度。长期以来,传统节日仅仅属于民间节日,特别在城市,由于未成为法定假日,部分节日已经开始淡化,“有日无节”。
 
    (三)近代学习西方过程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形成民族文化自轻、文化自我殖民的心理,弱化了传统节庆文化的精神基础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当19世纪中国的大门打开时,遇到了吹进来的“西风”的时候,中国社会便开始发生变化了,传统文化抵挡不住这不期而至的欧美风雨。“西方文明的冲击力量,自然不是孔学伦理所能抵挡的。”至此,中国文明史的“自然进程”被打乱了。
 
    从民国临时政府取消农历纪年,到新文化运动干将喊出“打倒孔家店”,“推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号,再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近至E时代颇为流行的恶搞扭曲传统文化的影视、游戏作品,近代以来种种文化乱象,大抵因为我们太想走近现代而急于割掉传统的脐带。在这种人文氛围中,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洋节一旦趁虚而入就得以高歌猛进、大行其道了。
 
    (四)传统节日自身功能的欠缺,以及相关的仪式﹑道具世俗亲和力的缺失,使传统节日日渐冷清
 
    在“天人合一”宇宙观中产生的传统节日,与气候物候相一致,是综合性的,但近代工业社会形成的母亲节、情人节、老人节等,将节日功能专门化,传统节日虽不乏“孝亲”、“敬老”的主题,但没有专门化的节日一一对应,因此当人们需要某种专题节日时容易跟着西方过。
 
    传统节日传承下来的仪式和道具符号,大多刻意彰显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尊卑意识,缺乏世俗亲和力。人化的财神、门神等大多肃穆庄严,不苟言笑,似乎只是人们供奉、膜拜的纯粹偶像,人神之间是纯粹功利关系,人对神更多的是敬畏、感恩,实质上是一种缺乏情感依随的被动认同。这也就难怪在大多数青年人看来,不需要纪念祖先﹑回家团圆的洋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成了聚会、狂欢的盛宴,成了张扬性情的理由。
 
    二、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
 
    (一)实现的可能性
 
    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具有理论与史实依据:从理论上讲,传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生成的,它有一个被创造的过程。节日产生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的观念的转变,原先的一些重要事件、现象或观念现在看来不再那么重要了,亦即节日丧失了一些起初的文化内涵,但就在这个时候,生活中新兴的重要事件和观念等又充实进来,为节日补充进了新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经过改造后的节日可能与它的前身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繁荣昌盛。传统节日的演变史为其现代转换提供了事实根据。
 
    (二)转型的途径
 
    对于传统节日现代转型,应从内外两个层面着手,这两个层面依循的精神基底是以人为本。
 
    内在层面源于重建传统节日之“节日叙事”,使定期的“回归”传统成为人的内在需求。“如果在古人那里,神圣时间与世俗时间还是未分离的连续体,那么在今人这里,世俗时间因其形式化而与神话时间的超越价值是彻底地分裂了。为此,定期地从世俗世界重新回顾神圣世界就较之古人有了更重要的意义。”意义的重建是传统节日现代转换中最核心的工程。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意义的重建应凸显传统节日的民族自我认同价值、人际亲和价值与生态文明价值。
 
    民族自我认同价值的构建。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已经预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威胁来自生态危机和文明冲突。当今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越来越多的民族一方面高扬经济一体化的旗帜,另一方面在文化领域努力“求异”,不遗余力的刷新民族个性的独特标签。而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却仍有很多人在种种物化的时髦符号的烟瘴中,轻视和拒斥传统,以戏谑传统为时尚。当前,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以节庆文化的整合创新、对接现代为契机,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在民众感悟、体验、参与、创造的热忱中,实现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推动中华民族“保有鲜活个性”的融入世界,已经成为重大的时代使命。
 
    人际亲和价值的营造。对传统节日倾力维护的“家庭价值”和“族群价值”的扬弃。很多传统节日中,祈求家族的和谐幸福与人丁兴旺都是重要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团圆与亲情的主题应该有和谐社会建设等新的内涵,团圆与亲情在今天的展现也应有新的形式,因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已经简单化,一般都是三口之家,最多也就是五六口人,在新的情况下,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展现应该由家庭伸展到社会。这个“社会”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而是一个基本的生存单位,就是社区。因为社区是以居住为前提的、人们共同生活的一个基本单位。
 
    生态文明价值的彰显。传统节日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化问题的极致显现。现代繁忙都市生活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工作狂”,“亚健康”人群,许多人甚至没时间外出购物,而当精通消费诱导之道的商家把节假日变成“购物节”时,这些人自然不假思索,趋之若鹜。对此,政府不妨通过继续进行公民休假制度改革,力求在避免交通拥堵、服务缩水的前提下,在客观上为民众度假休闲提供可能,从而有利于国民关照身心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形成亲近自然、松弛有度、健康惬意、反物化、节律化的生活模式。
 
    这种由内而外的进路不是朝夕之力所能成就的。为此,笔者又探寻了由外而内的进路,使二者内外互动,互为条件,成为传统节日的两股强劲动力。
 
    首先,处理好传统节日的原态性与活态性、商业包装与文化内核的关系。当变则变,不当变则不变,让人们在生活与审美实践中做出选择。原态性与活态性并不矛盾,原态性侧重审美价值,如一些偏远农村沿袭至今的传统节俗活动,其世俗价值削弱甚至消弭,但其文物审美价值提升,是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将激发寻根怀旧之美感的“原生态”的节俗观光与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化有机融合;活态性则强调对接现代,强调变革,经过现代“科学”、“理性”的过滤和商业包装,体现对于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世俗价值。比如,在清明节一些城市为避免引发火灾,提倡市民用“花祭”代替“纸祭”,用安全时尚的方式表达哀思。
 
    其次,传统节日在教育传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今视觉经济、读图时代,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会仅仅在博物馆和教科书中得以激活延续。传统节日教育应在电子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介中后来居上;家庭、学校、文艺工作者、媒体、商家应抱着对民族文化、对下一代负责的使命感,使传统节日产业化、品牌化、日常化,让传统节日既可视、又可听、还可玩,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传统节日更具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推荐访问:语境 传统节日 全球化 转型 现代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