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如何实现中国农村的全面城镇化和现代化

时间:2022-03-30 15:14:47 浏览量:
   摘要:在新世纪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至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否则,社会无法和谐;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缺乏广阔的消费购买空间和资源供给市场。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认识到,实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过程。文章通过论述经济社会发展的层级模式来论证农村经济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深刻分析了中国农村的富裕和现代化,对于中国整个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促进作用。这正是我们基于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全面地分层级地探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实现过程和与之相配套的软体环境构建过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镇化;现代化;软体环境
 
    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就是人口众多而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国家的财富总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除了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以外,中国还有很多尚未开发完整的地方,那里的经济状况还很不理想。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到90%左右,一些农民在当地能人的带领下率先取得了富裕,涌现出一批弄潮时代的英雄和旗手,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的农民由于地缘或者其他等多种原因尚没有找到脱贫致富的道路,不能说他们那里没有人才,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他们还在希望中探索,所以说只有这些人口都取得了富裕的生活状态之后,中国才具备了全面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先有物质自由,才有精神自由,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实现物质自由的过程,也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相互补充,逐渐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为了构建具有解放生产力能力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采取了农业哺育工业,率先把中国的工业经济建设完成了转轨,在大量利用各种外资合资等多种资金渠道的方法下,在开辟经济特区和经济带圈的方法下,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取得了经济建设的成就,使中国成功建设起来了一个可以良性运作的,能够迸发强劲生产力的经济体制,使中国在沿海经济带和大中城市具备了现代化国家的相态和气氛。基本上完成了城市的现代化过程,尽管在其内涵深处,比如环境保护、人文关怀、法治建设、教育卫生还期待继续完善,毕竟事业没有尽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国家服务质量的要求会不断增加,中国政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日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生活要求的需要。但是中国目前的财富总量和发展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生活需求的矛盾。
 
    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中国社会的其他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强大的经济后盾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物质保障,但是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构建各种软体环境,良好的协调和处理 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良好地整合在获得物质自由的过程中所分割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物质自由良性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物质自由是其他各项自由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其他文明也是物质文明的黏合剂和润滑剂,各项相辅相承,不可分割,互为保障,互相促进。正因为如此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推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号召。胡锦涛主席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胡主席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要实现中国社会建设的现代化,就要有各方面的相关配套条件,就要整个社会全面平衡发展,要社会全面发展,当然不能忘记占人口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有占人口90%以上的农业人口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整个社会才有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现实可能性。中国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没有占人口绝对优势的农业人口实现富裕生活,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真正现代化。一个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和长治久安。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建设农村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才是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天定之途。
 
    正是出于对实现中国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整体考量,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化全面发展的科学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思想。每个伟大思想的建设都是顺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才应运而生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武器就是中国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统筹兼顾发展,就是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的关键是全局谋划,“兼顾”的重点是利益均衡。统筹兼顾,就是要使与发展相关的一些基本关系在发展中保持均衡。这些基本关系包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等。统筹兼顾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任务的实质,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统筹兼顾的任务不是平行推进,而是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统筹兼顾的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
 
    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必然是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手段和必然过程。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们才开始探讨如何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城镇化。
 
    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论,城市会逐渐向周边扩散,逐渐通过建设卫星城等多种方式扩大城市的覆盖范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趋势也将不断延伸,未来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将不在存在。一个高度发达、别墅林立、联网互通的花园式的现代化桃花源世界即将在中华大地到处呈现。只靠中心城市的扩大发展是不现实的,是不能够完成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把中国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迁入城市也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只有在原有自然村的条件下加快城镇化进程,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领域的经济改革已经完成,中国工业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能被城市居民或商家的购买力所吸收,所以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基本上是靠对外贸易来达到消融产品的,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外销市场的弊端已经显露出来,更深层的危机我们也可以预见。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只能导致中国变成廉价的世界加工厂。所以中国政府制定了扩大内需的新经济政策,要拉动内需就要让城乡居民具有购买力,所以让占人口90%以上的农村人口实现富裕具有购买力是中国城市工业经济需要腾飞和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摆脱对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过程。只有广大的农村人口富裕了,具有广阔的购买力,中国的工业经济才能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强劲的发展后劲,同时农村人口实现富裕之后,他们才有更好的动力和能力发展农产行业和利用农村资源,为工业经济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原材料。总之让农村人口富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帮助广大农村人口实现富裕,继而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农村的全面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中国人民谋取幸福的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为城市商品工业经济建设所做的牺牲应该在城市商品工业经济体制走上正轨以后而得到反哺,利用工业文明的先进科学技术,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以及资金实力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相互扶持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高风亮节的内在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首先要进行的是全局规划,建立全局规划的概念就是要预见到一个地区长远的发展趋势,比如在未来100年或者200年内整个地区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整个地区靠近哪个经济带区,有什么相对的地区比较优势,发展哪些产业更符合当地的地理和人才优势,哪些产业符合周围以及相关地区的市场需求。邀请城市规划专家和其他相关学者,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全面布局,可以由政府进行主导规划,然后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吸引城市里面和各种先进地区的资金,像建立大学城那样,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学校、图书馆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先建立起房子让给农民去住,然后把农村城镇社区中的商家经营权免费放给建设方,也允许他们参与一定的社区管理,并且在将来社区盈利以后还享受税收分层。这样的办法既利用了外来先进的资金、技术、文明,来带领落后的地区走向文明,又为国家节省了大笔的资金,弥补了资金不够充足的缺陷。进行整体布局是为了以后不会出现重复建设,所以整体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区以至国家发展的全面趋势而定。
 
    在政府财政扶持下,帮助农民走自主创业致富的道路。在中国目前的现实国情下,广大农民要走向共同富裕,全靠政府扶持和外资投资是不现实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开发本地内需市场潜力,寻找可持续盈利的新经济增长点走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才是最符合现实国情的道路。哪些是需要政府来做的?政府可以设立农业技术培训站,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广播电视或者网络,没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光盘配合专家讲解,帮助农民学会科技农业,养殖畜牧,以及其他相关农村建设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农业方面相关的中专或者大专文凭,主要以实用技术为主,在农村普及农业建设知识。对农民的养殖种植以及其他产业给以必要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干劲和信心。同时给那些想创业的农民提供必要的贷款和扶持,当然获得贷款要怎样衡量,怎么考核,这又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获得贷款的农民要么有良好的文化知识,要么有成功项目的经营经验,要么有地方上资深人士的推荐。总之,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贷款,采用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做好资金支持政策。同时由于偏远农村离市场消费地较远,信息闭塞,他们看不到销路也会没有信心,所以应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农业经纪人制度。利用现代通讯信息手段,积极帮助农民寻找市场和销路。发展成熟的地方采用市场化和政府服务双从机制,发展不成熟和贫困地区采用政府服务主导的经纪人制度帮助农民建立销售渠道,让他们打消销售上顾虑。让农民以自己的土地和资源入股,保证他们的可持续性收入,把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浪费人才。按照城镇化的模式全面建设农村社区,建立相关配套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休闲娱乐机构、健身体育机构、通讯信息网络中心等等。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严禁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市场,农村政府要为弱势农民维护合法商业利益保驾护航。
 
    建立农村基层干部的年轻化、智力化、民主化机制。选拔优秀年轻高校毕业生到中国农村政府担任村官是新时代发展的内涵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必要举措。年轻大学生村官有理想,有抱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良好愿望。胡锦涛主席到中国农业大学讲话时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管理要科学化,就要人尽其才,学文科的搞管理,协调人民矛盾,调节社会纠纷,良好的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学农科的搞技术,科技兴农加大产业效果,国家应该给他们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让他们通过演讲竞选的方式获得职位,可以调动村内的资金来作为经济运作的经费,可以享有一般法治治安或民事案件的裁量权,并且把全村每年盈利的10%当作绩效奖金作为福利,鼓励他们以农村为家,长期创业。彻底实现农村发展的现代化。农村是否能够留住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放权给青年干部,只要我们通过基层民主方式选拔了合适的人,就让他们放手去干,五年一换届。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外来资金帮助农村快速致富,也可以探讨依靠农村自然优势上特色项目自主创业循环发展,可以像当年在城市建立经济特区那样设立新农村经济特区,利用外来资金和政府扶持,组成政府特派员,企业,村民代表,民选村官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民主集中管理。当然农村经济特区只能是以点带面,农村的全面发展还要靠本地优势,本地资源,搞项目创新,在政府扶持下走自主创业的道路才是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中国共产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路,用不了50年的时间,中国将基本完成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工程,中国的全面现代化才有了科学发展之路。建设高度现代化的农村社会为实现中国全面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精髓之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讲话[Z].2009.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6.
    3、胡锦涛.胡主席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讲话[EB/OL].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2009-05-02.  

推荐访问:如何实现 城镇化 中国农村 现代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