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1 15:02:51 浏览量: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十二五”重大课题调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督促指导和市经委、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旅游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市环保局认真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课题调研方案》,组成课题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对“十一五”以来全市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XX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现状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确立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了“七彩云南·秘境XX保护行动”,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线,把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贯穿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实施宏观经济战略性调整中,围绕“把XX建成绿色园林大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新XX”的战略目标,全面开展了以解决流域、区域和城镇环境问题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能力;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1、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自然保护区(含小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84.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49%,使XX境内的所有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保护。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及植树造林工程,截止2009年9月底,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74.7万亩,林地面积达217.5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9.31%;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43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0.56%。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13.819万口,为改善农村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完成了一批小流域治理工程及南汀河孟定坝段、云县南北河等城镇过境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工程,南汀河临翔段和西河等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截止2009年,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7.49千公顷。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加大“两污”工程建设力度。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合计达220吨的临翔区和云县2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为2.5万吨的临翔区污水处理厂,其余县的“两污”工程计划于2010年内建成,届时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可达9.55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可达582吨(平均达72.75吨)。二是大力实施园林化城市建设工程。通过推行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绿荫化、庭院花园化工程,全市城市绿地覆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城市化水平达29%;城市建城区面积达68.4 平方公里,建城区绿地率达14.49%,绿化覆盖率达21%。三是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XX市中心城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3.3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2.3平方公里,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1%。各主要城镇重点解决了城区燃煤炉灶烟尘、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污水,建筑施工噪声、扬尘和废弃物等污染扰民问题,对城区内“三废”排放的小加工厂、城郊石灰窑、砖瓦窑等实施搬迁行动,全市8县(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部分城市达一级标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四是切实加强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完成了《XX市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划分并建立了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完善了应急预案;完成了“XX市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估评”;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检查,加强了对水源地的日常监管和水质监测,全市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大部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少数为Ⅲ类,满足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3、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市以制糖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有46户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南华、永德、凤庆三个糖业集团公司在清洁生产审核基础上,启动了清洁生产合格单位创建活动。制糖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实施了制糖废物生产有机肥、蔗渣造纸等综合利用项目,延长了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成果不断显现,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度下降,为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全市80%以上的主要工业企业已实施清洁生产, 并建立起企业内部持续清洁生产的运行机制, 企业面貌发生了改变, 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成效明显,工业废水、废气逐年实现达标排放。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普遍推行ISO14000认证。全市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4、新型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强化了木本油料、茶叶、生物药等优势生物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以核桃、澳洲坚果、油茶等为重点,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促进加工水平的提高;提升林浆纸一体化、竹产业、木材加工业等林业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突出抓好规模化饲养和生态养殖。据统计,全市累计建成以核桃、澳洲坚果、橡胶、茶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979.27万亩;先后有422户林产品加工企业落户XX,其中:木材加工337户,核桃加工3户,纸浆生产3户,松香加工13户,紫胶加工2户,涉林饮料加工2户,橡胶加工厂62户。2009年,全市仅林业总产值就达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02亿元的29.41%。林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仅泡核桃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4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719元的14.9%。

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是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强对交通、矿产、土地、旅游、水能和生物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对不符合准入条件、不满足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二是突出抓好污染减排。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的有效落实,至2009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为23790吨和3608吨,比2005年分别下降10.76%和9.86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94.41%;工业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6.84%、86.55%、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96%,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达50%,为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全面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完成《澜沧江流域(XX段)水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怒江水系南汀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做好澜沧江流域(XX段)和怒江水系南汀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城市“两污”工程、小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完成了一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全市累计投入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14514.7万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1个。其中,废水治理投资4186.9万元,治理项目16个;废气治理投资1934.8万元,治理项目15个;固体废物治理投资8300万元,治理项目8个;其它治理投资93万元,治理项目2个。四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以工业为重点、技术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打造一批节能示范点,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监督管理,总体能耗呈逐年下降态势。2006至2009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1.26%、2.94%、3.62%、3.5%,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了4.32%、9.15%、19.74%和28.05%;截止2009年底,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10.8%,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49.7%。通过调结构,关小上大,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7万吨,铁合金1.3万吨,造纸1万吨。完成了全市23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并通过评审验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还需增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没有完全认识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大量拼资源、拼能源,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将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的责任向社会转嫁。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的环境代价较大。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在全市工业化进程中,老污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污染问题又不断出现。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进展缓慢,导致城镇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同时,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大量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以及村庄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四是环保投入不足。虽然各级政府对环保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社会投入明显不足,环保投入与十分繁重的环境治理任务不相适应,导致污染防治能力相对薄弱。

五是生态环境监管压力较大。一些地方和企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屡屡发生,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极为不利。目前,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普及率仅达22.4%,全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占国土面积的36.4%。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环境代价也在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六是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全市环保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装备水平、队伍素质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和难以适应环保工作新要求。

二、XX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优势和机遇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也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XX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保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环境保护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严格执行节能、环保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难得的机遇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给全市经济社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XX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是最珍贵的品牌和形象。建设生态文明就是XX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已经日益得到全市上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第三,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仍然是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实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家园行动计划过程中,将会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主线,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四,XX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类和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其资源的种类、价值讲,既是我国生物资源种类最多、最齐全、最具保护和研究价值潜力的重要地区,又是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物种和资源贮量,为今后更好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2010年5月26日,全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形成的“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中,省政府将XX市列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这将有力的推动XX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态文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XX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蕴含着富有环保理念的习俗、禁忌和生态智慧,都有较为完整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规范。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保留着对自然环境、动植物的崇敬爱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内容。这种独特的生态文化形式,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人文基础。弘扬优秀的民族生态文化, 能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六,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实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我市在实施“桥头堡”战略中的“一带两区四通道”建设,必然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给予更大的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为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XX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面临着既要补好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的双重压力和任务。

一是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不够强,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目前,全市的公共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力度不够,尚未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环境保护仍然是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尚未完全转化为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法律和经济手段尚不健全。

三是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四是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部分地区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破坏并存, 粗放型经济仍占主导,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依然突出。资源转化效率指数较低,若继续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将越来越大, 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

六是部分区域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繁重。农村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率低,面源污染治理进展缓慢,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政策支撑、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应对措施乏力;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库存在污染隐患;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镇过境河流污染依然严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总之,XX的生态环境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制约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速发展。

三、XX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环境洁净优美、生活健康舒适、资源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具有边疆山地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和乡村集群。

近期目标:

——通过减少与控制水、气、声、渣等污染源、削减排放量,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环境功能区划,促进知识型产业和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将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引导城乡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方向转变,大力提升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程度。

(二)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全市在发展经济产业过程中,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调整生产力布局,使产业发展保持在环境承载范围内,努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按照市场规律和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制定符合XX实际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项目,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市级权限内,研究制定有利于生态型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政策,大力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符合XX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要求的产业支撑,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重点从提升改造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入手,做优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矿电产业、林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生物药业产业集群。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对规模小、效益低、布局分散的造纸、水泥、制糖、矿产品采选、冶炼等行业进行调整,提高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扭转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

——对现有工业企业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快XX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优化并延长产业链。

——以削减入河主要污染物为核心,抓好制糖、造纸等排污企业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和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加强以重点流域澜沧江、怒江(XX段)及城市过境河流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出境跨界河流环境安全监管,努力从源头上杜绝和消除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维护水环境安全。以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开展氮氧化物控制,探索减碳控制措施为重点,保证空气环境质量安全。确保各县(区)所在城镇的空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源治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用机动车检测和维护制度,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优化城市民用燃料结构,推广使用民用清洁燃料。

——以建设完善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到2015年,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防治利用率达85%以上。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到2012年,8个县(区)县城均建设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进一步加强我市辖区内矿冶遗留放射性废物和迹地的治理。

——严格资源开发环境监管,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在资源开发中要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强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强化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统筹协调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需求,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强化土地集约化利用,改变粗放经营、浪费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式,搞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实施矿山资源分类、分区与保护,划定鼓励、禁止、限制开采区,加大整合力度,减少小矿山数量,依法关闭破坏资源、布局不合理、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推广使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2、加速发展高优生态农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新农村。

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保障食品安全为重点,以切实解决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引进和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技术,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畜产品、林产品、果蔬、茶叶、咖啡、中药材等优势生物产品产业化发展,壮大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大力发展以农田为基础的粮经、粮肥轮作模式,优化品种配置和种植结构,推广立体种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技术,继续推广以农村沼气池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草食型畜牧业,适度发展畜禽规模化饲养,加大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鼓励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种、养业良性循环。扶持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国家关于生态建设的要求,加强生态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维护乡村固有的生态循环,因地制宜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节约耕地、体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型村镇。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生态村。认真落实中央实行的“以奖促冶”、“以奖代补”政策,积极推进以保障饮用水安全、治理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和面源污染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改厨、改厕、改圈及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动植物病虫害、畜禽水产品卫生质量、大宗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硝酸盐污染为重点,扩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控点覆盖范围,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尽快建立重点农产品的标准认证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构建边疆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基础,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保护人民健康,提高生态安全水平。

——制定和实施XX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引导调控产业发展及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避免资源环境超载。

——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2010年5月26日省政府腾冲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形成的《腾冲纲领》,XX已被列入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政策。保护好现有自然保护区,要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强化管理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发展规模和布局。切实重视自然保护区以外重要生境的保护,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保护与建设。在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土壤保护区等区域,规划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优先采取自然恢复措施促进森林植被恢复,不断提高植被生态质量,强化生态防护功能,加大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和支撑保障体系,增强林业的生态功能。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提高农村沼气普及率和使用率,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加强和完善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和禁止乱砍滥伐体系建设,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以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林果基地建设为依托,对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重建。切实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严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加强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监督落实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

——加快生态林产业的发展。加大林浆纸、特色经济林、林产化工、木材加工、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等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松香、天然香料、野生食用菌、林药等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林产品生产,实现生态林产业跨越式发展。

4、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福利水平,是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以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的节约化和生态化,把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乡建设的各个环节,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创建活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规划城市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及功能布局,充分考虑生态景观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和发展规模。加快发展县(区)所在地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小城镇。以创建园林城市、园林社区、园林单位为重要抓手,强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空气、水、噪声和光污染防治,加大城乡结合部、城市主干道两旁、“窗口”地段、旅游景点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城市周边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合理布局城市林地、公共绿地。加强城市森林防护带、生态廊道、绿化隔离带建设以及城镇面山、过境公路、河道两旁的绿化,构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

——制定和完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和标准,全面推广生态建筑模式,广泛使用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装饰材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建材和设备,新建小区要逐步推广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管理。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加强社区绿化、美化、清化,创造亲近自然、舒适安宁的生态型居住环境。

5、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树立低碳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保护环境责任。

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生活及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优先采购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比例,建设节约型机关,引导企业推进绿色办公;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注重从细节上引导全社会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开展“节能环保家庭”、“节能减排行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引导树立良好消费模式,鼓励购买和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产品,以及节水、节能产品,努力降低与生物资源有关的消费。

6、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和谐文明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培育生态意识,使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过生态教育、生态宣传、生态文化传播、生态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充分利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水日”等载体,应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牢固树立三种观念,即:“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强化三种意识,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统一的效益意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绩意识;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意识”。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推进生态道德建设,使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弘扬民族优秀生态文化。通过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生态文化产业,将边疆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二次创业密切结合,促进生态旅游业和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全面推行生态文化教育。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教育能力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意识;纳入企业培训计划,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加快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全面启动XX生态市、县区建设工作,在全市开展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示范企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创建活动,加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及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细胞“创建活动。加大生态创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共同参与,营造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XX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项目建议

根据“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主要任务,按照科学合理、需要可行和符合产业导向的原则,特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建议(略)。

五、XX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级各部门及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合协调,共同推进。有必要成立以市政府市长为主任、副市长为副主任,市直相关的部门领导及各县县长为成员的XX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切实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对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做好规划,明确目标

尽快出台两个文件,即:《中共XX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编制两个规划,即:《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XX市生态市(县、区)建设规划》,作为指导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纳入全市和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

(三)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咨询机制

成立“XX市战略实施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建立部门间环境与发展协商制度,协调解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建立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负责研究与环境有关的重大决策、环境影响程度和采取相应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并对制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规划等进行评估,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制定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同时,制定全面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推行政府任期和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政府环境保护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

(五)加大力度, 强化投入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 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治理者获利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性作用,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用于支持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把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直接、间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扩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六)抓住机遇,争取支持

抓住省政府将我市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在生物产业发展、跨境河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新兴的生态产业是XX经济的永恒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XX的重要抓手。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重大措施和战略目标,关系到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高屋建瓴、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推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和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鉴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规划编制等前期启动的重大问题。

 

推荐访问:加快推进 调研报告 文明建设 构建 环境友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