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科学探索

时间:2022-04-12 15:19:20 浏览量:

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科学探索  

                  ——对某县发展劳务经济调查  

                     

    区域发展失衡是困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地处偏远的区县近年来发展步伐偏慢,活力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位于大巴山东段的XX县,全县20.9万人口,24万亩耕地分为20万块,无一处百亩平地,是典型的土石山区旱作农业县,大量人口散居于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山区农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缺乏发展工业的土地、区位等基本条件。处于搞建设无条件,搞民生无基础的困难境地。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县情的把握,深刻认识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自身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民才能增收,才能加快山区人口向外迁移,实现人口的集中居住,加速推进城镇化,这样开展民生建设才能具备基础条件。经过多年探索,把劳务经济确立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康步伐的最佳途径,形成了举全县之力,全面组织动员、全程跟踪服务、全方位保障维护的特色道路,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  

    一、基本做法  

   该县按照培训、就业、维权、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全县动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09年全县劳务输出6.4万人,创劳务收入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02元。其主要做法是:  

    1、将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作为劳务结构转型的切入点  

    该县最大的资源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10.8万人,每年还有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1500多人。针对在外务工人员大多从事建筑、矿山等高风险和重体力劳动行业,就业不稳定、收入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全力推动从体力型劳务向技能型劳务的转变,推动外出劳务结构转型和水平升级。采取现金直补的方式,向农民发放生活补贴,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方式上,县劳务办一方面建立县级劳动力培训师资库,按照乡镇培训计划,分期分片举办培训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和县办企业的作用,坚持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并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个山区小县,仅2009年有组织劳务输出就达2 .7万人,开展输出前培训1.3万人。  

    2、将未升学毕业生的职业教育作为人口转移 “关节点”  

    人多地少,人口超越县域资源承载力是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实现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就必须减少农民数量。把抓好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减少农民的关节点,提出“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努力让每一位新增劳动力都有机会带着技能进入城镇、创业发展、成就事业。为此,一是抓学生入学环节,控制生源流失。每年对所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面摸底,逐人建档,实名管理,动态掌握学生在校情况。中高考一结束,各乡镇及时召开学生家长会,把未升学的学生组织到县职教中心进行过渡性短期培训,防止学生流失。经联系确定职业学校和专业后,县职教中心统一输送、分流到县内外职学校接受教育。二是抓联合办学,以适应培训需求。他们发展职教既紧紧依靠县职教中心,又不局限于县职教中心。针对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跳出区域小利益,充分利用全国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利用各地优势资源培养学生,实现“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无论是在县内还是县外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县财政都按照培训合格人数和专业类别拨付专项资金。2008年以来全县共组织3667余名未升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进入一年制以上职业学校就读,送入外地联办学校培训2145人,基本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3、将整合劳务信息作为增强劳务经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点  

    为了保证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县上建立了由政府组织、中介推介、能人带动“三结合”的劳务输出信息平台。成立了劳务信息中心,定期发布订单培训和用工信息。县乡党委、政府在每年春节期间,适时召开外出能人座谈会,通过务工能人与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加强信息沟通,先后与16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定向输出规模。同时坚持办好大型劳务招聘洽谈会,2009年先后举办大型劳务招聘会15场次,各地120多家企业到会招聘,全县3万余名务工人员参加求职洽谈,达成用工协议1.3万人。  

    4、将加强服务作为保障劳务输出顺利推进的立足点  

    针对外出人员增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生产、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了包括村两委会活动场所、村警务室、医务室、信息室、计生服务室、农家书屋和超市于一体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切实为农村留守人员搞好服务,真正使务工者放心、留守者舒心。  

针对农民工权益经常遭受侵犯的实际,随着劳务输出人数的不断增加,大量农民从依靠种植业为生转化为从事工业、服务业为生,身份上已经由农民转化为工人。劳动纠纷、社会矛盾多发,原子状分散的在外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加大了组织创新力度。县总工会按照“哪里有工人,哪里就有工会”的要求,强力推进街道、社区及所属企业、个体工商户建立工会机构网络。通过社区工会、村工会、行业工会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分散务工人员的组织化,加大了权益维护和服务保障力度。通过努力,全县建立了12个县直系统工会、15个乡镇总工会、124个村级工会、87个民营企业工会、1个外资企业工会、3个社区工会,实现了工会组织的全覆盖。在村级按照“支部+协会”的模式,组建了村、镇工会和“村级劳务协会”,县上则成立了“农民工维权中心”,15个乡镇成立了维权服务站,124个村设立了农民工维权服务点。同时,还在江苏潥阳等劳务输出集中地设立了6个驻外维权办事机构,积极为外出农民工提供维权保障,化解劳务纠纷。近几年,调处劳动纠纷案件30余起,调处侵权案件26其,先后接待农民工投诉141件,为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43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为农民工争取经济补偿1700万元,提供法律咨询113件,开展法律援助2611人次;为在外务工人员平安外出和返乡提供帮助260人次,办理城际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案件11起。  

     二、组织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提升劳务经济水平,该县构建了全面组织动员、全程跟踪服务、鼓励创业带就业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1、“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组织动员机制  

    为了将劳务经济这一富民项目做好,县委县政府全面组织动员,还实施了未升学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劳动技能培训项目,在劳务输出源头全面组织动员。劳务经济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单打独斗发展到有组织地劳务输出,全面的组织动员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纵向动员机制:从县长、乡长、村长到家长。把劳务经济作为县、乡两级党政“一把手”工程,逐级分解工作目标,并且纳入了“红皮书”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系列。每年春节和学校暑假等技能培训工作关键时节,各村及时召开村组干部、学生家长会、讲解政策,宣传动员;乡镇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会,明确责任,包抓到人;县上召开劳务经济工作会,安排工作,落实任务。在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形成了“四连环”培训模式,即县上与各乡镇和各中学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乡镇与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村委会与各学生家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中学与学生签订目标责任书。县上要求学校每一个月要反馈学生情况,如出现有流失的学生,所在乡镇和学校要在流失的当天反馈到县培训办,由乡镇和学校落实专人负责找回,并送到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实施纵向动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对劳务经济工作的重视,也为劳务输出工作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横向动员机制:多部门合作。发展劳务经济,只依靠劳动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县建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劳务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由常务县长主持,劳动、财政、扶贫以及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劳务输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劳务输出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县124个村配备了劳务工作信息员。2006年,每个乡镇劳保所配备3名专职人员,每个站配备2名专职人员,对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15个乡镇配发文件柜,实现了“六到位”,并在各社区所(站)建立健全了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和高效快捷“一站式”服务平台,分别建立了适龄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新增劳动力、乡土人才台帐等基础信息管理体系,建立了培训、就业、劳务信息网络体系,在全县形成了以县局为核心,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前沿的工作格局和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平台管理服务网络。  

    在集中力量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也很注重工作考核和监督,建立了由县委办、政府办、纪委、组织部和人劳局组成的“五人”督查组,不定期对劳务经济阶段工作进行现场督办,严格执行“事不过三”的督察纪律,着力促进劳务经济工作的有效落实。2008年以来,先后有3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劳务经济工作中履职不到位,受到训诫谈话,有5个乡镇因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未经培训流入社会,受到全县通报批评。  

    2、全程跟踪服务机制  

    为了提升白河劳务输出的质量和品牌,白河创立了“输出前重培训、输出时重服务、输出后重维权”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这也是劳务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又一重要因素。  

   (1)输出前重培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无技能农民的产生,以推动 “人人技能工程”为契机,实施千人技能培训计划,县委县政府郑重承诺:“不让一名未升学的学生无技能而随意流入社会”。同时,还结合实际情况,对返乡农民因需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活动。围绕农村产业建设,开展以畜牧养殖、养蚕、农家乐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根据外出务工需要,开展电动车维修、建筑、电焊和家政服务技能培训,2009年培训返乡农民工3170人。  

   (2)输出时重服务。为了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各级政府都提高了为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服务意识,拓展思路,拓宽安置渠道,举办洽谈会,把务工招聘送到老百姓门前,为劳务输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县上积极与企业洽谈,拓宽当地劳动力安置渠道。通过广泛联系,落实“两协议一合同”,拓宽安置渠道,实现稳定就业。县职教中心在市场调研、协商洽谈的基础上,先后与南京喜之郎等40余家大企业签订了定向培训协议书;学生入学时,学校作出就业安置承诺,与学生家长签订就业安置协议书;职业教育完成后,学校兑现承诺,把学生送到用工企业,企业与就业人员签订用工合同。以县里集体输送的形式输出,有效地维护了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为外出务工者发放务工维权指南,提高输出人员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外出务工者都会收到由县总工会和人劳局编印的《务工维权指南》,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了我国有关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安全生产、职业培训和劳动争议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方便农民工在外遇到问题时查询。同时还附上了县总工会维权服务卡,列出县各级维权机构联系电话以及全国重点城市工会维权和劳动监察部门的举报电话。近年来,先后为务工人员发放维权知识手册2万余份。  

    (3)输出后重维权。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对输出劳动力权益的维护,通过实地考察、设立维权中心、成立派遣公司等多种形式切实保护外出打工者的合法权益,为劳务输出产业保驾护航。为了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县上坚持“先考察、后输出”的原则,对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派员进行实地考察,做到“四不送”:对无招工协议的不送,无考考人员联系的不送,规模小的不送,待遇低于800元的不送。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实行就业登记制度,跟踪服务,定期回访,确保就业人员各项待遇得到落实。同时还结合自身县情,成立了覆盖县乡村3级“农民工维权网络体系”。  

    积极探索,建立劳务派遣公司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2006年探索成立了县劳务派遣公司,目的是为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在方便他们外出流动就业的同时,尽量减少遭受不法侵害事件的发生。劳务输出人员可直接和本县的劳务派遣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签订上岗合同,其工资的多少、支付办法和社会保险的交纳均在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中明确约定,同时派遣公司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定期抽查和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取得了良好效果。  

    3、鼓励创业带就业机制  

    为了帮助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县人劳局出台了《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实施意见》,从项目支持、创业贷款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首先在项目支持上,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利用外出打工积累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知识自主创业。对外出青年回乡从事生产经营需占用土地的,优先审批建设用地,属县本级收取的各种规费采取予以减免;从事养殖业发展、兴办“农家乐”需占用农用地的,按农业用地相关政策审批,免收相关规费;通过租赁等流转方式取得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勇于种、养殖业生产的放宽政策,免收注册登记费和年检费。同时在审批程序上予以简化,简化许可、审批和办证程序,畅通办理“绿色通道”,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其次,在资金方面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持。个人创业贷款额度由2万元扩大到5万元,合伙组织创业扩大到10万元,2009年全县受理创业担保贷款205人,审批195人,累计发放贷款761万元,其中扶持农村青年自主创业56人,发放贷款280万元,农村信用社发放信用贷款3000万元支持农民工创业。其次,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为他们的子女入学、住房、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方面及时提供便利,帮助他们解决返乡后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推荐访问:县域经济 探索 突破 科学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