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时间:2021-12-15 15:33:08 浏览量: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2007年4月1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沾益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沾益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沾益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沾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沾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沾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沾益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要看到,沾益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沾益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21.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 全县80%的农业生产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主要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农村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发展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
── 全县实现“村户九个一”(村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加工企业、一条畅通硬化道路、一个放心农资服务店、一个农民书屋;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一条致富门路、一口沼气池),全县50%的村委会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目标;
── 全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基本完成农业“十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沾益农业现代化。
三、扎实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统筹和谐发展、兼顾现实长远的基础上,沾益县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抓实抓好农业“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一)推进农业设施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一是结合“三村四化”建设,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农业设施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立体化开发发展,走科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加大现有农业设施的维修管护、改造提升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业设施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四是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山、水、路、田、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落户沾益,加大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投入,确保城市建设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2006年总耕地面积36.74万亩,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9.51万亩,有各类水利设施29557件,总蓄水量1.78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61%;建有通车公路2654公里,国道、省道190公里,农村公路2438公里的基础上,到2010年开发新增耕地1.19万亩,整理面积4.6万亩,完成32.9万亩基本烟(农)田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高稳农田;完成12件病险小(一)型水库、30件病险小(二)型水库、50件病险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每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2.44万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5%以上;新增四级油路368.4公里,四级混凝土路面158.2公里,乡村、村村公路1006.8公里,100%的乡(镇)通二级油路,100%的村委会通油(弹石)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100%的通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卫生、教育、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县、乡、村三级光纤网络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
(二)推进产业特色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围绕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实现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门路。二是按照“区域调专、产业调特、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做到突出优势抓特色、依托龙头兴产业、壮大产业促增收,有效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调优调强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牧、蚕桑、蔬菜、啤酒大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10万亩万寿菊、10万亩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万寿菊、中药材2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立集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和名特优产品转变,把生物资源开发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沾益的优势产业。四是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在现有17个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1个、1千万元以上的4个、500万元以上的7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的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三)推进生产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现代农业试点和推广工作,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理念改造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二是按照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原则,组织启动实施“七项工程”,即“农业标准体系创建”工程、“农业标准示范”工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安全认证”工程、“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农业标准推广服务”工程、“农业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坚持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培育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四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环保产业、产品为重点,开展名牌、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认定和源产地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品牌。
在蔬菜、水稻、马铃薯、蚕桑、中药材、水产等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1万亩、绿色基地认定5000亩,有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绿色食品通过认证,有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50人,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一套的基础上,到2010年建设32万亩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20万亩大面积生产;组织制定60个无公害生产、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县级综合性质量监测中心1个;县级专业性监测中心4个(其中: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1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1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1个、动物疫病防控中心1个);建设区域性监测站32个。全县80%的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要求,30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个单位、2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单位、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力争1个单位、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培养一支100人以上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四)推进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一是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生产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生产加工销售协作组织转变,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二是构建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范沾益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着力建好播乐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西平优质商品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炎方马铃薯批发交易市场,西平、盘江和炎方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德泽冬早优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三是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农业”和订单农业。四是发展壮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开发档次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五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展源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注册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请认证工作,加快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努力打造沾益优质天然色素、优质中药材和优质蚕茧等农产品省级、国家级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
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商品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建成1个县级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1个县级综合性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10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内驰名商标超过10个以上。
(五)推进能源沼气化,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对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发挥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国债、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温饱示范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提高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二是围绕“户均有一口沼气池”的目标,在“三村四化”市、县重点建设村和适宜地区推广沼气、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服务管理,重点抓好“建设、管理、服务、利用”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质量和农民长期受益。四是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法,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推进能源沼气化进程。在2006年底户用沼气池2.05万口、节能改灶3万多户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力争到2010年全县户用沼气池达4.75万口,实现年节约薪材15万吨。
(六)推进环境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珠江源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按照和谐村、生态村、文明村的建设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好村内绿化和休闲活动场所,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带。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模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推广力度。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农村脏、乱、差整治力度,按照“村七有、户六有”标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化。四是以“三高”(村外森林覆盖率高、四旁林木绿化率高、村内绿化率高)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旅游建设力度,实现山川林区景观多样化、景区景观特色化,不断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农村村庄绿化率。五是加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在巩固大坡生态乡(镇)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吃上绿色无公害放心食品。
“十一·五”期间,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外树形像、内求和谐的要求,以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乡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为核心,在2006年森林覆盖率45.5%,林地面积23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76.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2个的基础上,农村“三高”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努力实现环境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七)推进农村协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支持鼓励创办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协会运行机制,支持各类协会不断拓宽为农民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坚持把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成股份制或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适应市场要求。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支持和帮助协会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优质服务;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抓好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选择推行协会经营示范工程,增强协会的带动辐射力,引导协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2010年,农产品专业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2006年27个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个,其中经营实体型协会60个;实施20个不同行业的协会示范工程;重点扶持10个协会,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运行体制,促进协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都成立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辐射带动60%以上的农户,使全县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更趋完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推进农民知识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依托“两校进村”等载体,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施“七个一工程”(一村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村一个实用技术培训班、一村一个文化技术辅导站、一村一个农民书屋、一村一个试验示范基地、一村一个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一村一个规范“两校”),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的意识,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让农村青壮农民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分层次、系统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依托文明公民学校,开展好以政策法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为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农业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农业函授学校、农民夜校教育、农村妇女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培训农村劳力3万人次,达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均拥有一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得者,努力造就“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九)推进管理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一是巩固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施“强基计划”,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二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两会一组”(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文明村规民约。四是积极推行“阳光村务”,村级事务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五规范、一满意”(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规范公开时间、规范公开程序、规范公开管理,达到群众满意)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和村民自治化进程。力争到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村民自治化,努力实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十)推进服务社会化,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乡(镇)、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二是强化和落实社会服务政策,逐步构建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机关挂村、厂矿联村、协会抓村”和“领导帮村、干部驻村、党员联户”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走上规范化、民主化和有序化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加快农技推广队伍的改革步伐,使农技服务融入农村、融入产业、融入农民。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事前管理、动态管理,采取事中、事后监督等手段,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努力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六是加大农村“一会两站”(一会:即消费者权益保护分会;两站:即12315投诉站、消费者维权联络站)建设,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同时,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做大服务规模,引导各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实现由单一产中服务向农业全程服务扩展。
到2010年,全县实现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重点科技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建立农业科技“110”指导服务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40千瓦;机耕面积21万亩以上,机耙面积20万亩,耕耙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争创“全国农机示范县”。畜禽产地检疫面达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推进“放心肉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发展农村便民超市,推进连锁经营,力争全县每个村有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经济协会、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或农资农家店,使之成为农村现代物流网络的终端和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家庭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服务社会化。
四、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十化”进程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推进农业“十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一)强化领导,加速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推进农业“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增强危机感,始终坚持“四个丝毫不能”,切实加强对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的领导,每“化”确立一名县级领导负总责,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和相应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确保农业“十化”顺利推进。
(二)强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结合沾益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处理好建设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各种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种植(养殖)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逐步使我县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十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努力,其关键就是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投入。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增加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教育、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交通、基本烟(农)田建设、城建、沼气等项目和资金,实现项目资金整合、现有资金和资源整合,形成配套扶持合力,使有限的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强化引导,扎实搞好农业“十化”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应用各种现代科技和手段,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搞好政策、技术、市场引导,推动全县农业“十化”顺利开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业“十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并抓好典型示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十化”建设。
(五)强化统筹发展,拓宽农业发展外延和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外延。
(六)强化考核,确保农业“十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乡(镇)、本系统、本部门的发展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
                                         2007年4月  日

主题词:农村工作 现代农业 “十化”△ 意见
──────────────────────────────────
发: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
        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
中共沾益县委办公室                                 2007年4月  日印发
──────────────────────────────────
                                                                  (共印170份)

推荐访问:现代农业 新农村 步伐 加快 推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