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发展

时间:2021-12-22 15:14:22 浏览量:
      摘   要:本文从“三农”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和谐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和谐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和谐   建设
1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特点
1.1   “三农”问题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新问题也在增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农业投入不足。②农业结构不优。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镇人均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④农产品加工利用程度低。⑤劳动力转移数量少,转移速度慢。
1.2   “三农”问题的特点。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的农业资源大省和农业生产大省。但是多数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品质差。这些特征决定了“三农”问题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优质品种和优质产品比重不高,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②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③农业生产表现出很强的“零碎性”,抗风险能力差,规模收益低。
2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谐建设的关键 
      和谐建设的内容包括充分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生态和谐、教育公平、振兴“三农”。其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和谐建设的关键。目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为: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4年农民收入增加330元,增长幅度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收入仍然相差5000多元,收入之比仍达2.8∶1。我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1997年为3027元,2004年扩大到7000元以上[4]。产生原因是:一是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畜力耕作、信息滞后、技术缺乏,产品生产结构变化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二是农民人力资本拥有量过低。全国近8亿的农民中,文盲、半文盲占多数,稍微有点文化的都外出打工,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农民人力资本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②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如,全省农村水利设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占51%、七十年代的占35%、八十年代以后的占14%,大部分已运行三四十年[4]。产生原因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清,投资主体不明,形成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越来越少的局面。③农村的文、教、卫事业远落后于城市。2003年处于劳动年龄的农村人口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6%,而全省人口中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接近20%。成年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在卫生方面,农村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仅为城市的1/3,县、乡医院、卫生院不仅病床少、辐射面小,且医疗设施设备远落后于城市,医生的平均职称也低于城市[4]。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二元体制。加上改革开放后,财政实行分税制,农村教育经费有县乡两级财政拨付,导致农村文、教、卫事业拨付的经费越来越不到位,农村文、教、卫事业只有自己收费解决,结果出现农村学生辍学率增大,农民人力资本降低,收入增长乏力,有病不治普遍,农村卫生事业也只有放慢、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举步维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2000年的15.3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157.7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1亿元;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则在2002年达到18.6万人后逐步下降,2004年只9.2万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5.8%,两者相差17.1倍。各种保险差别更大,2004年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78万人,失业保险391.3万人,医疗保险466万人,而农村基本上是空白[4]。 产生原因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由国家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民自己解决。⑤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二十多年的农村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国家确定了农民承包土地30年不变的政策。但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集体,农民在土地上没有可靠的权益。土地制度安排目前已经影响到“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如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城市化和房地产开发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由于土地市场制度不健全,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产权不清,不能实现使用权的自由转移,使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在土地财产优化基础上进行,而只能用行政命令来促进实现。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不能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在二级市场,农民也没有发言权。必然导致强买强征、低价征购土地,造成农民土地利益流失。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源,但农民的土地却发挥不了最大的效益。产生的原因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
3   促进和谐建设的政策措施
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几年,省农业、渔业的单位资本投入收益是递增的,且渔业的单位资本投入收益的绝对量最高(农业在1.6左右,渔业在1.7左右)林业和牧业的单位资本投入收益是波动递减的,且牧业的单位资本投入收益最低(1.3左右)。因此,省从总体上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和渔业,尤其是渔业。各地区虽各有特点,但总体情况是如此。
3.2   制度创新,努力减少农民数量。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打通,同时把城市中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不断地转移出去,单靠提高农村生产力,必然会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结果。消化城市过剩生产能力要不断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能力,提高人民(包括农民)的收入水平。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是必然的前提。如何做到这一点:①在全国范围内打破城乡分割体制,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给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阻碍。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结合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行承包地使用权“财产化”,取消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条件——农村集体的“成员权”。让农户在土地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于离土进城农民鼓励将原承包的土地经营权转让,使进城的农民可以彻底“离土离乡”,也让留在农村的农民能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③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减少农民数量。通过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宜昌、黄石、荆州为次中心,以长江流域和铁路沿线为主轴线,特大、中、小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五个等级的城镇体系。通过产业的集聚和扩张推动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能仅局限在省,的农民可能转移到其他省份,其他省份的农民也可能转移到的城镇。因此提高城市化率应该全国统一一盘棋。
3.3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上个世纪后期,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基本完成和教育机构改革等原因,农村成人教育机构设置撤消,人员编制减少,正常活动经费缺乏,很多地方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名存实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焦点已经集中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上来,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使农村成人教育重现生机和活力,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不仅要培训农村人员的农技知识,更应该培训已经转移到城镇、但还没有落户城镇的打工农民。对于后者的实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需要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行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教育,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我国城市教育经过多年的优先发展,已经有成熟的教育、培训经验。要发挥城市教育的优势,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实行老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研活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各级政府要努力做到取消借读费,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城市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全面开放教育资源,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通过政府统筹发展职成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城乡教育统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总之,构建和谐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三农”问题无疑为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和谐建设的关键,必须首先解决好。
参考文献:
[1] 省统计局:《统计年鉴》[M]  2000—2004
[2] 罗  莉: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4(2)
[3] 沈翠珍:实施农业名牌战略与三农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
[4] 葛彬超 陈春保“建设和谐”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推荐访问:和谐发展 三农问题 解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