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1-12-27 15:12:31 浏览量:
    国际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城市。日本东京在“二战”后的情况与上海很相似,但是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东京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大城市,上海与之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也亟需发展国际大城市。进行国际城市理论研究,认清国际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规律,无疑对我国建设国际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学者对国际大城市的研究
    11 国际城市理论
    国际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 世纪末。Goethe 把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Weltstadte) 。1915 年英国城市规划师Patrick Geddes 在用集合城市去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地域范围日益扩大的城市,用世界城市去说明国家首都(如巴黎、柏林) 的统领作用和商业、交通网络系统中的工业中心(如杜塞尔多夫、芝加哥) 。1966 年, 地理学家PeterHall 对杰德斯的网络体系进行研究以后,用范围的大小和强度两个概念来衡量城市的功能,认为世界城市基本上是欧洲单一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顶尖产物,日本和北美是它繁衍的后果。20 世纪70 年末80 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致力于国际城市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JohnFriedmann (1986) 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试图为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提供有关空间组织方面的理论基础,假说认为: (1) 城市与世界经济整合的程度及其在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将决定城市的功能与结构重组;(2) 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将成为全球性资本流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资本的空间流动有可能导致国际城市体系的形成;(3) 处于国际城市体系顶端的城市,即是“世界城市”或“国际城市”。国际城市主要充当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其成长由少数快速成长的产业所支撑,如国际金融、国际交通联运、以及各种工商服务(包括广告业、会计、保险及法律服务等) ;(4) 除了经济上的控制功能外,国际城市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它们的“榜样效应”,比如纽约、伦敦、洛杉矶、巴黎及东京等国际城市,不仅是生产与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信息、娱乐及其他文化用品的生产和传播中心;(5) 国际城市还是国际、国内劳动力以及移民的主要集中地。国际城市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就业机会相对多样化及高层次化,因而能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及专业人才;(6) 国际城市的空间与阶级分化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3个不同团体之间的巨额收入差距:高级公司管理人员与低技能工人之间;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之间;(7) 国际城市往往需要高昂的社会成本以保证其正常运转。该成本往往会超出该城市本身的财政支付能力,因而促使其寻求更广泛的国际联系与合作[1 ] (P69 -83) 。世界城市模式认为外围城市只有有限的自由意志,它们的作用由统领它们的世界城市的政治、经济权利所规定,由国际金融结构和多国公司来行使。二等城市只能就它们在等级制网络中的功能进行解释。为此,有人把这个体系分为世界城市、地区,国际城市和地区。国际城市,有人称为全球中心、区域中心和地区中心。总之,在这一系统中,外围和附属城市没有什么独立处理事物的机会。世界城市理论致力于一种全球化的中心地点理论。世界城市的概念通常不是被当作一个分析工具,而更多的是被当作一个城市与全球经济联系程度的标尺。Carlabbott (1997) 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城市网络的理论为一种新的理论所代替,这就是国际城市理论模式[2 ] (P31) 。这一理论是一种宏观理论,是在世界市场的运作中对城市作用及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考察即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更复杂的商业和信息活动中对更具有专门功能的城市系统进行考察。国际城市理论注重研究城市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它强调国际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交叉关系和相互影响。此外,它不仅仅只关心少数几个超大城市,而且关注那些以前不曾受到世界资本涉及的中等城市。1991 年, Saskia Sassen 出版的《全球城市》一书,对世界城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伦敦、纽约和东京是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首都,三者各执一个地区,是对全球经济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金融中心[3 ] 。这种情况表明,世界城市理论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反映着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现实。
    21 国际城市的特征
    Friedmann(1995) 总结出国际城市的5 个主要特征:其一,国际城市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连接点,各区域经济通过国际城市的连接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二,国际城市是全球资本的汇聚地。但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规模、城市规模及国际政治的影响,国际城市对全球资本的汇聚规模远小于全球资本的总规模;其三,国际城市包括范围较为广泛的城市地带,国际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互动程度非常高;其四,根据国际城市的经济规模及其所控制的经济实力,我们可以对国际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如区域性的国际城市、国家级的国际城市或世界级的国际城市。国际城市控制全球资本的能力最终决定国际城市的等级,而它们对诸如技术创新、政治变革等外界冲击的消化能力,也对其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排序有重要影响;其五,国际城市的发展基本掌握在跨国资本家的手里[4 ] (P21 - 41) 。
这些基本特征反映了在经济国际化时代,城市在经济组织和管理中的主要功能。尽管Fried2mann 很少提及全球文化与政治对城市的影响,然而,由于文化与政治的交流是以经济为基础,尤其是考虑到文化与政治的国际化可以说是经济国际化的衍生。国际城市的经济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文化与政治特征。事实上,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城市同时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城市。不过在另一方面,这一观点也被有些学者批评为经济决定论,因为有些城市,如华盛顿的国际化与其作为美国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他一些国家的首都,如北京、汉城、东京的国际化也存在这样的首都影响因素(Hill and Kim ,2000)[5 ] (P2167 - 2195) 。
    31 国际城市的功能
    城市地位的变化是由于城市所获得的专门功能决定的。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功能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这是进行交流的基础;而交通革命和旅游无疑大大促进了交流的速度。Carlabbott (1997)认为,按照经济的专门化功能,20 世纪后期的国际城市至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际型生产城市;二是国际型通路城市;三是国际型交易事务城市。国际生产型城市直接为世界市场服务,致力于出口商品的生产的国际化或拥有大国际企业的分厂。19 世纪的曼彻斯特和20 世纪的底特律是这类城市的典型。由于贸易对于美国越来越重要,也由于经美国有大量的转口贸易,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的国际作用大大增强,国际管理的职能和大量的信息活动直接支持着这些生产类型的城市。国际通路城市是指历史上欧洲人进行海外定居的地区和殖民地的一些城市,如美国历史上的一些商业城市和19 世纪欧洲扩张时一些殖民地城市都属于这一类。这些城市的作用既是文化渗透也是商业渗透。在美国历史上,这些城市联系着东北的工业中心,也联系着南部和西部的资源。在20 世纪后期,除了历史上的交换移民和商品的作用外,又增加了新的交换内容。国际交易事务型城市,是指向跨国市场提供专业技术、金融服务和个人服务的城市。这些城市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变化最大的地方,吸引了城市研究者和改革家的最大注意力,并在新的世界城市系统中的位置最重要。交易事务型城市在经济信息、政治、组织信息或文化信息方面实现专门化。Sassen(1991) 认为,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使城市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首先,城市演化成世界经济结构中高度集中的指挥控制中心;其次,城市功能最大的演变在于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行业,尤其是金融与高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标志之一,极大地不同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功能;第三,城市成为创新基地,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第四,城市也同时成为消费中心及产品销售市场。由于这些新的功能出现,一种新的城市形态逐渐形成:地域上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控制广大的腹地资源,同时城市内部的金融及服务业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秩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一新的城市形态,即为国际城市。
    41 国际城市的衡量和划分
    为了对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进行衡量,Carlabbott(1997) 制定了衡量这三类城市的一系列标准,其中包括衡量这些城市进行国际联系的标准、衡量为首的国际城市的标准。他列表把美国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迈阿密、芝加哥、洛杉矶、休斯顿、新奥尔良、旧金山及亚特兰大等城市在许多方面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如外国人口的出生、外国银行数量、外国旅游者、新移民数量、进口物质的价值、具有外国领事馆的数量以及与外国建立姊妹城市关系的数量等。经过比较,纽约的确在许多方面名列前茅,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城市;华盛顿由于是首都,在获得国际信息方面领先;在20 世纪60 ―80 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的城市的国际作用大为加强,其他地区的城市却相对发展缓慢。到80 年代,美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多少具有国际作用,每一地区都有自己专门化的功能和通往国际的道路。Sassen(1991) 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世界城市,她用“银行数”和“跨国公司总部”2 个指标来衡量国际城的地位。她的研究方法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并被其他人沿用。Knox (1995) 提出,用功能分类的方法可能更有用,他根据以下3 个功能将世界城市分类:首先是跨国商务活动,由入驻城市的世界500 强企业数来衡量;其次是国际事务,由入驻城市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数来衡量;最后是文化聚集度,由该城市在国家中的首位度来体现,比如其与全国最大和次大城市的人口之比[6 ] 。不同学者对国际城市的等级划分有不同的结论,当等级细分到区域性的国际城市时,争议较大。但大多数学者对处于国际城市金字塔顶端的城市意见比较一致(Hall ,2001)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纽约、伦敦、东京。过去十余年来,4 种主要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国际城市的等级划分,每种方法代表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与核心。第一时期主要以跨国公司总部选址为指标,拥有的跨国公司总部越多,其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也就越高;第二时期则不仅考虑跨国公司的总部,更注重跨国公司的创新与决策能力的地域分布,并以此作为世界城市等级划分的基础。第三时期的研究将国际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等级地位同其与世界经济的整合程度、对全球资本的吸引能力以及提供生产服务的强度联系起来。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整合程度及其提供生产服务的能力,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划分的依据。第四时期的研究与产业重组有密切联系,传统制造业在新术、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下,其重心地位逐渐丧失,而金融及高级服务业则成为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体现。对于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城市,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国际流动资本,正向国际城市发展,学者们给这些城市定义为国际化城市,这一定义弥补了世界城市等级制度的不足,从另一方面承认了世界城市之间确实存在着等级。
    伦敦Loughbrough 大学的学者对不同时期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进行重新审视,认为传统标准过分注重国际城市的本身内容,而忽视了在世界城市体系中, 各国际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Beaverstock 等,2000) [7 ] 。他们提出了既注重城市本身属性,又考虑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国际城市研究方法,将世界城市体系作为国际化环境下的总体来对待。此外,学术界还从跨国公司组织、政府行为、空间结构、适宜居住及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国际城市的结构及机制进行了研究。
    51 国际城市理论的发展
    Yeung 和Olds (2000) 在对西方国际城市研究进行批判性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理论研究模式,他们认为国际城市研究可以划分为3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交错的层次:处在最高层的老牌国际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称之为“超级国际城市”(Hyper Global City) ,其特征是正在向国际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转变,通过高度的区际交流与合作,包括高度发达的资本、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流动,已经完全整合在全球经济体系之中[8 ] 。处于第二层次上的即“国际化城市”(或崛起中的国际城市) ,包括那些具有一定资源(包括人力、资本、信息、制度等) 控制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目前不具备超级国际城市那样广泛的全球影响力,但它们是超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施加影响的重要中转节点,在区域交流与合作中,它们更为频繁地依赖超级城市的外来输入,而较少有相互之间的交流,在空间形态上,也主要以节点而非面的形式出现。处于第三层次上的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国际城市国家”(GlobalCity - State) ,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这种空间形态介乎超级国际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之间,同时具备两者的某些特征,比如在空间上,他们主要以面的形式出现,但在结构功能与区域影响力上,又更接近于国际化城市。近年来“国际化城市”和“崛起中的国际城市”已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二、国内学者对国际大城市的研究
    国内对国际城市进行研究的专著有伊继佐(2003) 主编的《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书中王成至对三个国际城市伦敦、迈阿密、多伦多的成长过程进行了总结[9 ] 。他认为伦敦的世界地位首先归功于大英帝国的国势,英国衰败以后,伦敦仍保持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与伦敦的城市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迈阿密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又赶上1973 年加勒比内部的新的国际分工,再加上与古巴的特殊关系,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成为了一个世界城市;多伦多由于集中了许多金融、保险、不动产行业的跨国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和固定资产投资,再加上又发展了一些新兴行业,如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和可变制造业等,使它成为该国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其它对国际城市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11 国际城市的概念
    周一星(2000) 提出,如果把世界城市体系的职能结构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话,国际城市就是这座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城市。他主张把最高等级的国际城市称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它们是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具有全球协调和调控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第二级的国际城市是具有国际区域性多功能的中心城市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某方面具有重要国际功能的城市, 它们相当于Friedmann ( 1986、1998 ) 、Sassen(1991) 等研究中除了伦敦、纽约、东京3 个世界城市以外的重要城市[10 ] 。
    21 国际城市的衡量指标
    王书芳(1999) 认为,衡量国际大城市标准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选择: (1) 反映城市人口规模及其构成的指标。(2) 反映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3) 反映城市经济结构和国际化经济功能与服务功能水平的指标。(4) 反映城市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水平和交通、邮电、信息业国际化水平的指标。归纳英、美等西方国家和我国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从定性的角度看,综合性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是国内特大城市或重要城市,驻有的外籍居民在其常住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是从人口规模及其构成上衡量国际大城市的“大”和“国际化”的标准。(2) 既是本国或本国较大区域的,同时又是国际性的或某一跨国区域的综合经济中心,或者贸易、金融中心,能够对本国和世界经济或某一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或引导作用。该标准规定了国际大都市必须具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与吸引功能。(3) 集聚着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或分部,拥有雄厚的资本、大批高级人才和信息咨询机构,其决策的影响力大、辐射面远远超出城市本身的地域范围、国内经济腹地和本国领土,可波及到一定的国际性区域甚至整个世界。该标准从多个主要侧面具体反映国际大城市经济功能作用的强度和范围。(4) 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具有高效的综合服务功能并形成了完善的中心商务区。(5) 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环境,特别是实现了交通、通信和信息网络国际化,能够确保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往来在国内和国际流动的畅通。第4、5 条标准是衡量城市是否具备国际大城市的经济体制和机制、国际化服务的产业功能、城市基本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及环境条件的标准。(6) 拥有广泛地经常地开展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或举办各种国际会议的先进设施及能力,以及拥有富有特色的丰富旅游资源与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能够接纳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接待大批国际游客。该标准既是衡量专业性国际大城市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综合性国际大城市是否具有某种专业性特色或特殊功能作用的标准[11 ] 。
     31 国际城市的特征
     姚士谋等(1995) 提出了国际城市的四个特征:即城市的国际性功能非常突出,并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具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服务系统;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高度国际化的第三产业;具有现代化的地铁运输系统与区域快速交通网络,使城市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12 ] 。徐巨洲(1995) 认为,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国际大城市应包含3 层意思,即它是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核心城市在经济、贸易、金融、人才、技术和文化等输出方面起到全球或区域性的枢纽作用,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真正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在城市群地区里各个城市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体系,形成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区;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如海港、铁路、航空、高速公路、通讯干线、电力输送网络和给排水系统,他们是国际大城市联系国际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13 ] 。
    文军等(1997) 就国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出10 个方面特征:国际贸易自由化、资本融通跨国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信息经济一体化、交通通讯网络化、科技文化国际化、居住环境生态化、规模扩张分散化、城市居民素质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全球化[14 ] 。
    41 建设国际大城市的条件
    过杰(1995) 总结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基本条件:从外部条件看, (1) 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处于世界或区域的中心,拥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2) 具有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国际经济的中心,资源流转中心,国际资本聚散中心,并在世界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3) 具有交通、通讯和信息中心地位,设施齐全,现代化程度高,形成网络,能够为全世界大中城市进行经济联系和信息交流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服务;(4) 具有全方位开放的大环境, ,能够促进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直接接触,既包括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贸易的无差别限制,又包括人员的自由往来。从内部条件看: (1) 拥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2)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城市经济结构合理,产业高聚集形成的巨大的产出,在全球或区域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的影响;(3) 拥有开放的市场,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商务活动中心,具有很强的吸纳金、人才、技术以及商品集散、资本流转的功能;(4) 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科学文化基础[15 ] 。
    51 国际城市的未来发展
    罗祖德(1997) 认为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推动着全球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也会给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弊病与威胁。因此,建设国际大城市要走注意人和自然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6 ] 。官卫华、姚士谋(2000) 认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城市的发展应适应新的要求。随着世界城市体系的逐渐形成,有必要对区域内的重点地区如大城市圈、城镇密集区(带) 、城镇一级发展轴线的发展战略作进一步的规划研究,还要建立管理城市发展的组织机构[17 ] 。沈金简、周一星(2003) 认为,经济越全球化,中心控制功能越集中于少数的国际城市;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促使世界城市的等级和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 可 能会涌现一批世界城市[18 ] 。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先后有140 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成为国际性大城市,这一方面说明了城市领导者们建设城市的决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大城市的要求很高,除香港外,目前我国城市还达不到国际城市的水平,与国际城市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还有相当长的建设之路要走,盲目地、一窝蜂地进行国际大城市建设无疑会走浪费资源的老路。我们应该在构筑我国比较完善的城市体系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少数几个城市进行重点规划和建设,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建设一座或几座国际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力争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比较可行的。

推荐访问:理论研究 综述 城市 国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