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屈原人格

时间:2022-01-03 23:53:32 浏览量:

浅谈屈原人格
中国文化历史上甚至是世界文化历史上有一个说不尽的人物,那就是屈原。从古至今,屈原一直为人民赞赏着,议论着。他的坚贞不屈的人格,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漫漫修远路上不停地上下求索。他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在传统文化开始没落的当代也不曾褪色过多少。
“屈原,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归州人。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1)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内张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曾谏请楚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没有被采纳。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据初步考证,屈原作品共计23篇,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屈原对后世影响很大,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受到历代文人士子的认同。拜读他的作品,让人感触最深的,无疑是他的忠君爱国人格。实际上,屈原的爱国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浓烈的恋乡情节。因为在战国时期,周王朝大统一思想的影响还在,“天下一家”、“楚才晋用”(2)并不少见。在当时爱国思想其实际上就是宗族情节、恋乡情节。他的恋乡情节之所以被推崇为爱国主义,主要是后人出于当时的时代需要,而将其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如朱熹热赞屈原的忠君爱国目的就是鼓励当时的文人为祖国兴亡而奋斗),从而成为千古绝唱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之中,影响到汉民族的生存和思想方式。屈原的人格内涵的核心在于其独立意识,追求一种独立人格,不屈辱于权贵,不妥协于权势,坚持自己的追求与信念至死不渝,勇于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世界。虽然他的人格对于后人来说并不具备实践行,也是后人所无法模仿的,但其符合民族的共同性,也是人们一直在理想上所要追求的,其长久地激励意义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文人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屈原生为贵族,自称为“高阳之苗裔”即古代大帝高阳氏的后裔,早期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后因糟奸人谗言而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他的生命有着大起也有着大落。他有才智、有美德、有抱负,也有大失望大悲伤——生命注定让他体验人所难当的人生况味,而屈原也一痛绝决,结束生命,也结束了他对一个丑恶世界的感受。正因为这样,也就成就了屈原生命的千古绝响,这也是屈原的永恒魅力。他有着美好的理想,有可贵的精神与人格,但他的生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历代评论家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是时代的过错,有人说是奸臣的迫害,有人说是昏君的愚昧,也有人说是他有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各种意见不分高下,至进仍未有定论。
让我们假设一下,倘若屈原生在当代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无疑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个性彰显的时代,屈原与众不同的个性可能不会得到太多的非议,他可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但在现代,一些政治上的丑陋现象并没有根除,“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的现象也不少见,有谁能保证清高孤傲的屈原在当代就政坛上就不会受到排挤呢?纵观历史,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曾受到奸人的谗言的又何止一二,如其后人王安石、张廷玉等人。身为一个政治家在进入仕途之前就应该做好被谗与受挫的准备,如果连一些奸佞小人都应付不了,又怎能在诸侯混战的乱邦衰世中立足呢?自古,昏君如夏桀、商纣、幽王之类较楚怀王楚襄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他们所统治的时代却未曾听说出现过屈原之类的人物。这又是为何?我想可能是那些“贤臣”们都懂得一个荒淫奢侈、刚愎自用的昏君是不能愚忠的。从整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楚材晋用也远远好于人才自绝吧。综上所述,那些认为社会、奸臣、昏君造成屈原悲剧的观点似乎已经站不住脚了。那么现在,让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屈原人格在其悲剧人生中的影响吧。
屈原作为一个楚国人,其爱国人格是没有人能否定的,但其作为一名政治家,却并不是成功的类型。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缺少必要的政治人格。政治讲究的是权衡之术,讲究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保存自身和发展自身,它是一个集体概念而并非个人的舞台。而他却孤立独行,“判独离而不服”因此而“不周与今之人”,他成了孤军奋战“唐吉珂德”。在遭到了众人异样的眼光与君主的不信赖时,他也不变通,他的执迷不悟让他不能像他的先人孔子那样“出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更不能像他的后人如陶渊明那样顿悟入萄园,悠然看南山。他不试着使自己更好的融入当时特定的现实环境,却企图通过自己的个人微薄力量使政治来趋同于他(勇气可佳但却不现实),最终只能将自己逼入绝境。屈原还有着强烈的恋君情节,他的恋乡情节是与恋君情节混杂在一起的。他把希望错搭在了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身上,想依靠一个荒淫、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昏君来达到改革楚国政治、福国强兵的目的。即便在遇谗被疏远的时候,他还是未能采取对策,反而一味的相信君主终会醒悟。屈原的美政思想,希望政治的内容和形式及与之相关的东西都是美的,主张“内美”、“修能”、“美俗”、“修政”,这是一个完美无暇的政治理想,但同时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政治幻想,尤其是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之下更是希望渺茫。一个独行而固执的屈原,带着执迷不悟的恋君情节,怀着一个无法实现的政治空想,又怎能不以政治失败,生命自绝而告终呢。
再来看,屈原的性格,他有着坚忍不拔、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等的非一般的性格,但同时也像一般人一样,他也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可以说他的性格成就了他的千古绝响的人生,但也正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首先,他清高孤傲,封闭自恋,他自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认为世人皆庸俗不堪,不愿为伍,将一切与自己不同的东西视为异物。他在行为上处处异于常人,甚至在装扮上也处处显示着他的“鹤立鸡群”:“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听不清任何劝告,女须曰:“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穷独而不予听。”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槽而啜其醴?”(3)然而此时的屈原已经沉浸在自我哀吟的虚幻世界之中,又何心听取他人之言?这种封闭在他的自叙性作品中也有体现,整个屈原文本构成了一个类似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在艺术中进行思考”的封闭世界。其次,在现实求索失败后,屈原便生活在一个自造的虚幻世界之中,他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寄希望于神灵来拯救自己,徘徊与客观外在与内心世界之中。尽管他也曾抗争过但他的行动还是低于他的思想。“索茕茅以莛专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他认识到了外在世界与自身的巨大矛盾,但自我的拯救行动却迟迟不能进行。在面临渴望解救与坚持自我的两难之境的困惑时,这种哈姆雷特式的拖沓与延迟是屈原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其行动超越了他的个人存在,甚至以死实现其个性时,他才找到了补偿与解脱。”(4)最后,在受到重大打击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而受到过分的压抑后,屈原的心理产生了轻微的心理失常,主要病状为焦虑、多疑、恐怖症、癔病症等。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认为屈原有失眠症、神经痛、脑膜炎和心悸亢进症等。对于身为楚国同姓,怀抱重振楚国雄风、帮助楚王统一天下理想的屈原,受谗放逐,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他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打击,于是在心理上开始产生抗拒显示出 不安、焦虑、恐惧等反映也实属正常。“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是他对楚国祸患的预期和担忧。《惜往日》曰:“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是一种世界末日将临的强烈不安。在过度的忧虑、恐惧和身体上的疾病的影响下,他开始疑神疑鬼,感到似乎整个世界、整个楚人都在与他作对,在排斥他,“众不知余之异采”、“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国无人莫我知兮”。而且总是觉得身体不适,似有疾病,“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也有大限将至的感觉,“岁忽其若颓兮,时亦冉而将至”、“命则处幽,吾将罢兮”。班固在《离骚序》中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竟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怨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害,沉江而死,亦贬挈狂狷景行之士。”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中也讲到:“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他们都认为屈原是因“个人不得志,心怀怨恨,投江而死。”(5)总之,焦虑与恐惧折磨着屈原,感情日益积聚,在爆发出来的时候就异常强烈,驱使他走向了生命的极端——自沉。
诚然,屈原的人格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士人的悲剧,但更是人格的悲剧。他的人格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复杂性是不能靠只言片语能概括出来的。分析屈原的人格不能简单的说持肯定或是否定态度,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来看待屈原这个历史人物。他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后人去探讨。
(1)    归秀文主编:《屈原的传说》第1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第1版
(2)    黄崇浩:《屈原忠愤人生》第47页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11月修订版
(3)    仓阳卿、张企荣:《史记人物故事》第129页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5年7月第1版
(4)    卡尔-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文集》第93页 上海三联书店 1988年版
(5)    赵达夫:《屈原与他的时代》第56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北京第2版
 
 
 
 

 

推荐访问:屈原 浅谈 人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