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聊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时间:2022-01-18 17:24:53 浏览量:

聊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聊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发表于:2011-5-11 8:55:06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生态型强市名城的

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我市积

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具有重大意义。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山东省委和聊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

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迎难而上、奋力开拓,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1606.5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

达到70.5亿元,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879亿元,年均增长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8亿元,年均增长18%。图1-1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单位:亿元)图1-2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8:58.2:2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粮食总产达到520万吨,连续8年实现增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72.22亿元,年均增长20.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8.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49.2亿元,年均增长17.4%。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SO2和COD排放五年累计分别下降23%、9.5%和18%,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7%,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的城市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城镇化率达到37.5%。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40万千瓦,临高高速公路、京九铁路聊城站客运设施改造、邯济铁路扩能改造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德商高速公路获国家和省批复,即将开工建设。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资产监管体

制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资本市场发展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达到51%。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15亿美元,年均增长4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5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897.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2%。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89元,年均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77元,年均增长13%。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规范化学校新增6所,达到39所。城乡医

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医保、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9.7%。新增城镇就业累计45.5万人,新增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52.3万人次。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

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运会聊城分赛区办赛工作。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老龄和残疾人、妇女儿童、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圆满完成。图1-3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过去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海河流

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取得第一名、先后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和“2009年度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茌平县首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等几

件大事,更加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解决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中存在的“满、旧、浮、难、小”等问题。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树立了“GDP增长不等于财富积累”、“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先后组织实施了“谋划年”、“落实年”、“项目突破年”、“全面提升年”活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坚持“化危为机、弯道超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明确了“加快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工业强市、三产兴市、三农稳市、城建靓市”的“四市”方针。坚持“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立足聊城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夯实了产业基础,培育了持久发展的动力。高度重视城建工作,始终坚持“四高”原则,以“两城一河”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创新体制机制,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发

展。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树立“聊城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先后赴南非、巴西、日本、韩国等国和台湾、香港、北京、广州、西安、深圳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交流合作活动,成功举办“2010海内外知名企业家齐鲁行”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种要素,增强了竞争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多做雪中送炭”的办事理念,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坚持凝聚发展合力,营造良好干事氛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形成了人人想干事、人人会干事、个个抓落实、个个愿出力的良好局面,营造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经济方面看:一是总量小。经济总量、投资总量、出口总量、利用外资分别仅占全省的4%、3.8%、1%和1%;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三是经济效益不够

理想。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匮乏,研发投入不足,占GDP的比重仅为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从资源环境方面看:我市资源消耗型企业、重化工企业较多,能源资源依赖程度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从社会方面看: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社会民生建设仍需加强。第二章发展环境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十二五”,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有诸多的风险挑战。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我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国外资金、技术、资源等的利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为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创造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国家将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国内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对以内生型经济为主体的聊城来说,有望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省内,省委、省政府将制定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新时期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我市可以充分利用省会的各种资

源,加速与省内先进城市的融合发展。我市,现在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表明我市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步入了活跃、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都将创造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市拥有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十二五”时期还将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支撑。严峻挑战。国际上,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市扩大出口及有色金属、化工等资源依赖性较强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成为重要发展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趋势将给高度依赖能源、资源发展的我市工业经济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省内,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推进,省内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我市区域竞争压力加大。我市,粗放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土地瓶颈制约影响依然突出,资源优势仍然没有变为经济优势,社会

事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站在新起点,面对新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做到既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篇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第三章任务目标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打造山东省东引西拓“桥头堡”和“一五二”产业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生态型强市名城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指导原则:坚持跨越发展。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大投入,优化投向,保持快速健康发展,逐步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坚持转型发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向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内涵提升、集约增长转变,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统筹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市建设,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借力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创新发展。

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目标: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化工业主导作用,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大体调整为10∶54∶36。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农村新居建设取得新成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农保覆盖率达到100%,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10%图3-1 2015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对比图54%36%58.2%28%13.8%2010年

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十一五”完成情况和“十二五”规划目标表主要经济指标“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实际完成“十

二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15%左右15%13%地方财政收入18%22%18%固定资产投资20%21%18%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15%18%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7%13%农民人均纯收入8%13%13%第四章战略定位围绕山东

省东引西拓“桥头堡”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山东西部的

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山东西部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及零部件、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轻纺造纸及食品医药、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五大基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打造山东西部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聊城北部现代物流园区,促进城乡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快与全省及周边省市商贸物流体系对接,打造三省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北水城·运

河古都——生态聊城”的品牌效应,整合旅游资源,实施重大精品工程,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打造长江以北重要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第

五章经济布局根据区位交通条件及县域产业发展的相似性,弱化行政区域划分,注重产业布局优化,增强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和集约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市城区以聊城经济开发区为着力点,加快实施东扩,茌平县城区和东阿县城区

加快西进发展,加强区域资源整合,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示范区。现代绿色有机农业分布区。覆盖所有县(市、区),发挥各自优势,壮大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各县(市、区)优质粮食生产;以东昌府区、莘县、冠县为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以莘县、阳谷、高唐为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冠县、茌平、临清为重点,发展特色果品产业。新兴工业集聚区。以聊城经济开发区、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大型企业园区为依托,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集聚区。聊城经济开发区和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凤凰工业园区,实现发展规划对接,统筹安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全市高端产业集聚高地。各县(市)经济开发区,强化规划引领指导,合理安排产业和企业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企业园区,包括信发循环经济示范园、祥光生态工业园、中色奥博特铜铝加工产业园、中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时风汽车产业园、鲁西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泉林林浆纸产业园等,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和产品链条,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集群。

服务业发展集中区。把市城区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7个县(市)城区作为次中心区域,30个重点城镇作为重要节点,发展综合性服务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10个重点园区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特色服务业,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图5-1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布局示意图第六章城乡布局统筹城乡规划、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市城区为龙头、县(市)城区和中心镇为主体、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发展壮大中心城区。在现有市城区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东昌府区和聊城经济开发区区划,打造“一城五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即中部现市城区作为办公区、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旅游区,东部聊城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区,西部以马颊河文化旅游度假区为重点作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加上北部物流园区、南部城市新区。五大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心城区规模膨胀,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打造百万人口中心城区。提高次中心城区带动能力。七个县(市)城区作为次中心城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到2015年,各县(市)城区人口显著增加,其中,临清35万人,茌平30万人,高唐25万人,东阿15万人,其他县20万人左右。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加强规划引领指导作用,合理规划功能布局,以30个区域经济强镇、人口重镇、文化旅游名镇

为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周边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建立空间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居民生活便利的中心镇格局。到2015年,中心镇驻地人口均在1.5万人左右,其中3万人以上的2个,2万人以上的7个。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加快城中村改造、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引导村民向驻村企业、各类园区、人口大村或经济强村集中,积极撤并弱小村,推动千户社区建设。推进供水、供热、燃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医疗、文体、科技、邮政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覆盖,提升农村社区生活水平。到2015年,完成全市城中村改造任务,建成1000个农村社区。图6-1 “十二五”时期“一城五区”和城乡布局示意图第三篇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以打造“一五二”产业基地为着

力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提升工业,着力突破服务业,到“十二五”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建立起更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七章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着力实施农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现代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农业项目投资230亿元。稳步发展粮棉生产。粮食,切实抓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聊城项目区建设,阳谷、东阿、东昌府、茌平

率先实现吨粮县(区)目标,着重在成方连片种植、提高单产水平和品种质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优质中强筋小麦、饲用玉米和优质杂粮,大力发展订单生产,严格实行单收单打单储,切实解决粮食优质不优价问题。鼓励扶持粮食流通储备加工企业加快上规模、上水平,以资产为纽带,与国内外粮食加工知名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二次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形成从原粮到高端食品的产业链条。到2015年,实现粮食生产吨粮市目标,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商品粮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打造京九沿线重要的“米袋子”。棉花,落实良种补贴政策,稳定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可纺性强、适应市场需求的杂交抗虫棉、彩色棉等,搞好以高唐、临清、冠县为重点的高产示范片建设,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集中、优质品种向生产基地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做强蔬菜、畜禽、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蔬菜,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努力提高栽培水平,突出发展优势特色品种,着力抓好以食用菌、大蒜、黄瓜、西葫芦、茄子、西红柿、韭菜、油菜等为重点的生产基地和路域产业带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的蔬菜保鲜、加工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龙头企业。培植一批蔬菜名牌,全力搞好供京、供港蔬菜基地建设,加快提升聊城蔬菜知名度。到2015年,蔬菜和食用菌年产值保

持在120亿元以上,打造中原地区与京九沿线最大的“菜篮子”。畜禽,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家禽、生猪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搞好鲁西黄牛、大小尾寒羊等地方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的猪、鸡养殖业,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培植壮大家禽、生猪、肉牛、奶牛、畜产品出口五大生产基地,实现养殖、储存、运输、销售、冷藏一体化,保障人民吃上放心肉。到2015年,实现畜牧年产值过100亿元,打造京九沿线和冀鲁豫交界地区著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林果,加强高速公路、省国道两侧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和绿化示范村建设,以黄河故道、沉沙池区、南水北调主干线为重点,加大防护林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林纸、林板一体化工程,重点抓好高唐泉林纸业和阳谷金蔡伦纸业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着力建设黄河故道名优果品产业带,形成莘县、冠县、临清、高唐名优果品经济长廊。以特色梨、圆铃大枣、大樱桃、早熟苹果等果品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和地方名特优果品基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高光效树形改造、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加强产后处理技术研发、果品深加工。到2015年,实现林果生产及加

工年产值过100亿元。油料,重点发展夏播花生,加快推广高产花生新品种和花生地膜覆盖等技术,以冠县、莘县、茌

平为重点,建设我省两熟制生态花生重点产区。水产,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集约化渔业和休闲观光渔业,培植壮大中华鳖、泥鳅、观赏鱼、硬池藕等名优水产种养基地,重点扶持中华鳖养殖,加快打造水产当家品牌。苗木花卉,加快种苗花卉规范化示范基地和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观赏价值高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观赏树木苗木及花卉新品种。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和高端消费的需求,以蔬菜、水果为突破口,依托艾科农业科技公司和国内知名农业科研院所,采取政府强力推动、龙头企业带动、部门配合联动、农户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重点抓好总量发展、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控、加工增值和市场开拓五个环节,快速推进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合力打造引领全国的绿色有机农业品牌。全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即用5—10年时间,打造1个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链,建设1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培植100个绿色有机农业企业,培育1000个绿色有机农业合作社,培养10000名绿色有机农产品经纪人,使100万聊城农民直接受益,将聊城逐步建成全国知名的现代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围绕构建粮食、棉花、油料、瓜菜菌、畜禽、果品、木材、食品、水产、工艺品等十大农产品加工体系,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加大凤祥集团、蓝山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提高农产品精

深加工能力。积极培育小杨屯鸭业、丁马生物等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联合或兼并途径,加快提升企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努力形成龙头企业群体,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过50亿元的5家、过30亿元的10家、过亿元的200家。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以农民组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大户,鼓励农村运销大户、流通能人牵头组建农产品销售联合体或运销公司,力争建立一支20万人以上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网上市场,完善“绿色通道”网络,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大中型超市采购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以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公司、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结合作机制。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农户力争达到30%。健全完善农业支撑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增幅高于地方财政增长水平。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科技特派员下派规模,加快良种引进选育快繁、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保鲜储运、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完善农

业信息服务网络,重点解决信息到村、到户问题。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发展一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玉米收获机械、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鲁西人工增雨防雹示范基地,提高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检测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加大实施生态农业品牌战略力度,“十二五”期间,将全部粮棉油、瓜菜菌、林牧渔、种养加产品纳入生态农产品品牌管理范围,“三品”

认证率达到80%以上,打造3—5个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加强以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专栏1:农业重点工程农业“四百工程”: 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蔬菜和食用菌产值过120亿元、畜牧和水产产值过100亿元、林果生产及加工产值过100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聊城项目区):规划总投资

约30亿元,争取中央投资18亿元,重点在8个粮食产能县实施水利骨干工程、高产稳产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七大工程,到2020年全市粮食产能增加9.8亿斤。工程,努

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八章优化提升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工业调整振兴,着力培植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

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和竞争

推荐访问:聊城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办法 聊城市 规划纲要 二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