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求真:统计工作的灵魂

时间:2022-02-12 15:10:44 浏览量:

    统计工作就是及时搜集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些主要数据的内在发展变化规律,以供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参考。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产品与其它市场产品一样,也有质量的要求,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求真也就成了统计工作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

    一、对统计工作求真的理解

    统计工作的求真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求数据之真,二是求数据反映的信息之真,三是求数据反映的内在规律之真。

    1、求数据之真

    所谓数据之真,是指所得的众多数据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相关事物。这是整个统计工作求真中的基础,只有求得数据之真,才能求得数据背后的信息之真,也才能求得数据反映的内在规律之真。

    根据全面生产理论看,无论是物质产品生产,还是服务产品生产,都属于生产活动,统计工作也不例外。统计工作与数据打交道,是从事数据生产的活动,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有关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大到整个国家的宏观数据,小到某个微观单位的统计数据。因此,衡量统计部门的工作成效,产先要看其生产的产品能在多大程度满足“市场”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

    统计数据是反映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镜子”,是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等了解社会经济情况的窗口,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从统计数据产品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的反映看,数据产品质量集中于真实性上。统计数据作为一项社会产品,如果不真实,就有如市场上的“劣质奶粉”、“毒粉条”等产品一样,不但无用,反而会给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大跃进”时的“亩产粮食数万斤”的“卫星数据”,导致大量的人饿死就是例子。当前,部分居民有了投资能力,如果依据不真实的统计数据做了错误决策,也会受到相应的损失。

    可见,不真实的数据不仅不会赢得“市场”的青睐,甚至会使“市场”和社会失去对统计的信任。如果实行“问责制”,还应该追究相关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的责任。因此,统计部门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求得各种统计数据之真,让社会各方面能准确了解相关信息。

    2、求数据背后的信息之真

    如果将统计工作看作市场生产活动,那么按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看,数据只是统计产品的形式部分,而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才是统计产品的核心内容,才是“市场”上各方面真正需要的部分。因此,数据仅仅是反映信息的形式而已,统计工作的求真,更重要的是要求数据背后反映的信息之真。

    统计数据种类繁多,所反映的信息成千上万,每一个统计数据与有关事物的某些信息有联系,人们也往往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了解相关对象的某些信息。然而,有时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信息,还需要我们统计工作者做出准确的决定。

    比如,人们一般趋向于用“死亡率”来反映一国、或一地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然而,死亡率高的地方就不一定适合居住吗?未必。美国加州死亡率居全美之冠,是因为那里气候宜人,最适合养老,老年人居多。那么死亡率高的地方就适合居住吗?当然也不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矿区,死亡率很高,以今天的标准看,那是不适合人住的地方。

    利润增长率高的企业发展形势就好吗?未必。一个销售收入上亿的企业的利润仅有1万元,虽然同比增长10倍,但也不能说明其经营发展。而一个销售收入达百亿的企业,其利润同比增长20%,达到10亿,却能较充分表明其良好的经营形势。

    死亡率高低是数据,利润增长率高低是数据,但仅仅知道这些数据,并不表示知道这些数据背后的情况。同一个数据,既可反映一种情况,也可反映与之相反的情况。如果只知数据,不了解情况,就可能臆测出荒谬的结论。因此,我们分析和使用数据时,要结合数据反映对象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求得数据背后的信息之真。我们的统计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数据中找出真实信息并提供出来。

    3、求数据背后的规律之真

    众多的统计数据包涵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很多信息的发展变化又受到一定的规律支配。信息发展变化中的规律是决策的根本依据。因此,求得数据背后的规律之真是统计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统计工作的最高要求。

    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规律都是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比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定律,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等。当然,求得数据背后的“真规律”是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事。但统计工作者应将此作为目标,尽心尽力地去接近它、实现它。而且,我们平常的统计分析虽不能求得诸如恩格尔定律之类的大规律,但可以求得实际研究中的一些小规律,为党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咨询建议。

    比如,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我国每年粮食消费大于粮食产量,其缺口正在逐渐消耗我国的粮食储备,长期以往,粮食必将供不应求,且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很大,靠进口肯定不能解决,从而将导致粮食危机。因而,政府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这支“无形的手”,而应该采取粮食保护价政策等行政手段刺激粮食生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我国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即使有安全问题,也只有市场化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因为,如果粮食市场存在,当供应较紧张时,其价格必然上升,粮食供给的收益将增加,供给量也将增加(包括自行生产和进口),同时,消费粮食的成本将增加,部分粮食消费者(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将减少购买;反之,当粮食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必然下降,粮食的供给将减少,粮食消费的成本将降低,从而将增加粮食的消费。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过剩,人们就将更多的粮食用于养猪、酿酒等,就是生活中的浪费也较严重,因为其成本低。因而,目前的粮食消费大于生产是对前几年的调整,是正常的市场调节。大家也许对上世纪我国三年灾荒记忆犹新,三年饿死了不少的人。然而,三年灾荒的头一年即1959年,我国出口了四百多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一斤半粮食,这些粮食足够两千多万人吃一年。灾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逆市场化”,粮食从特别稀缺的地方输到了不稀缺的地方去。两种观点,孰是孰非?统计工作者应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努力找出反映粮食安全问题的内在客观规律。

    又如,对于人口就业问题,很多人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社会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仅仅是一些表现现象,并不是本质的规律。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其原因在于目前这两者发展较好,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其内在的规律是发展有竞争力的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要有竞争力,就会发展壮大,就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显而易见,如果大企业、国有企业具有竞争力,发展壮大了,一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就业。对于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从当今世界看,很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吸收了社会劳动力的多半,当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但从发展历史看,这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因此,到底是服务业,还是第二产业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应该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如果统计能求得粮食安全问题、人口就业问题相关数据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将对政府正确决策以很大帮助,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二、怎样才能求得统计之真

    1、广大被调查者应积极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调查所需要的情况。数据采集是统计数据的源头,要求得统计数据之真就必须保证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就需要被调查者积极配合,依法如实提供有关数据。从我们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目前采集统计数据时,被调查者在填报时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报表单位有所顾忌,瞒报统计数据。有的单位为了避免其它部门依据所报统计报表了解其真实情况,从而将其数据低报。比较典型的劳动工资报表,有相当多的单位有少报劳动工资数据的倾向。二是报表人责任心不强,报表随意性大。有的报表人员认为他们所报数据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报错了,一个单位的数据对总体影响不大,因而就随便报个数了事。三是报表人素质不高,对报表不理解。有的报表人员根本就没有经过基本培训,也没有统计上岗证,对统计报表不熟悉,对报表中的统计指标不理解,从而不能保证所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人少报表多,不能及时填报报表。目前,很多企业不重视统计,逐渐裁减统计人员,有的则是会计人员兼职做,同时,需填报的报表较大,只得疲于应付,不能保证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对此,统计部门一要大力宣传统计法,让社会各方面认识到依法填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二要大力宣传统计工作,让社会正确认识统计工作,重视统计工作,只有社会各方面支持统计工作,积极配合统计调查,才能得到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三是进行方法制度改革,清理各种过时的、不合适宜的统计报表,同时设计报表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减轻被调查者负担。

    2、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积极支持。在计划经济时代,统计只是计划综合职能下的一个分支,统计只能跟着计划走,而计划又是跟着政府决策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统计的职能逐渐独立出来,成为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决策咨询意见的重要部门,其独立、真实地提供统计数据的权威受到《统计法》的保障。但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单位,统计工作无地位,抗干扰能力弱,使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当前,很多科研人员和普通老百姓对统计数据普遍持怀疑态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趋动,某些主管部门和领导人有人为调整数据的愿望,而统计部门在收集、汇总、测算某些有关国民经济的数据时,容易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影响和压力,使数据出现偏误。比如,有的领导为了“显示”其政绩,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要求统计部门在核算GDP、人均收入等统计数据时“往高走”,而有的地方为了争取到贫困县的待遇,往往又要求统计部门把农民人均收入等统计数据“往下走”。

    由于统计部门是政府部门之一,受党委和政府领导,党政领导的影响力相当大,因此,要求得数据之真,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支持统计部门的工作,依法保证统计的“独立”,同时要求统计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必要时,要顶得住压力,要有勇于奉献的精神。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应从法律法规及方法制度上予统计工作力量,增加抗干扰能力。对此,一要对统计数据获得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大量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又可以解除数据与基层党政部门的利害关系;二是改变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方式及指标,不唯GDP论,目前,各方面这种观点的呼声很高。

    3、要有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工作搜集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情况,目的是了解和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因此,随着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的变化,我们的统计调查方法也要随之创新,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由计划体制过渡到市场体制,也迫切要求我国统计方法创新发展,科学地反映社会经济情况。比如,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信奉的是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因此,学习、借鉴原苏联采用物质平衡表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化、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开始接受全面生产理论,建立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SNA,测算GDP;如今,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又提出绿色GDP的概念。统计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所谓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主要指所设指标能充分、高效地反映所需了解事物的有关信息。比如,我们要反映整个社会的未婚情况,现行人口学定义的婚龄人口为15岁以上人口,以此为界来测算未婚率。如果将15-19岁人口包括进来测算,未婚率反映未婚情况就可能失去反映未婚情况意义。

    第二,问卷(统计表)设置的科学性。当我们向被调查者直接问一些与其利益相关的问题时,由于某些原因的影响,被调查者可能不会回答其真实情况,然而,从一些侧面来询问则可能得到相对好得多的效果。比如,我们要比较一个小区内各住户的家庭收入情况,如果直接去问他们各自的收入,可能难以得到正确的数据,但如果我们通过询问他们各自对耐用品的消费情况来作比较,可能会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

    第三,调查方式的科学性。我国的统计比较倚重于全面调查,其弊端是容易受到一些政府部门的影响,且统计成果较高。较为理想的应针对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对于少量重要的基础性数据,通过几年一次的普查来获得;而对于常用的一些数据则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得;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的企业则通过典型调查来获得;对于一些专题性的问题的情况则通过专项调查来获得。

    4、要有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统计工作靠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以找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就需要统计工作者既要有坚持将真实情况反映了出来的职业道德,又要有丰富而深厚的统计调查知识和能力。具体表现:

    一要有统计职业道德。目前,统计工作中存在一种不良趋向,一些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为了使其统计资料被社会媒体、党政部门所用,甚至被党政领导批示,往往是只报喜、不报忧,甚至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将坏情况说成好情况。比如说,在分析某企业(产值在1亿左右)的生产经营情况时,该企业生产量、销售量、投资均有所下降,但利润增加了50%,为10万元,如果只说利润增加,不谈其它情况,就会给人以该企业生产情况很好的印象。其后果则如“劣质奶粉”,吃得舒服,却后患无穷。因此,广大统计工作者要主动坚持将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即使受到一些压力,也要顶住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守统计职业道德。

    二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我们平常的统计工作中,所接触的数据本身是枯燥的,是不会说话的,个别数据的异常变化,稍不注意就一晃而过。这就需要统计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当然,要准确判定这些异常变化是否真实,一是靠核查情况,二是靠统计工作者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三是要求统计工作者自身具有丰富的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推荐访问:统计工作 求真 灵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