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透视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

时间:2022-03-06 15:05:17 浏览量: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写,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3~2007年)》公布的数字作为分析依据, 实际起止年份为2001~2006年,保证了《报告》的客观性、权威性和资料性。围绕生存支持 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这五大支持系统,对辽 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一整体判断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 设。
关键词: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8)18—0002—03

可持续发 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 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 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 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 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 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我国的几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 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 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 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同 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 。
1 辽宁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 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 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培 育,都离不开这五大支持系统的共同作用和综合贡献,而其中任何一个支持系统的失败都会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为了实现辽宁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 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从总体上看,2007年辽宁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的总指数为47.50,从2003年的全国第5位下滑 到2007的全国第9位,处于中上游水平,上海(66.60)、北京(66.12)、天津(56.66 )、 浙江(52.36)、广东(52.10)、江苏(51.67)和福建(47.76)等8省市位居辽宁前面。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指数与2003相比都有所上升,特别是智力支持系统指 数全国排名下降3位;而且,环境支持系统的指数虽然比2003年提高,但位次由2003年的第2 3位下降至2007年的第25位。可见我省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呈下滑趋势。
2 辽宁可持续发展各系统分析

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通过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 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
2.1 生存支持系统

生存支持系统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生存资源对于该地区人口基本生存需 求的最大满足程度和承载能力。它以供应人口并保证其生理延续为标识。生存安全能力受制 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存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农业劳动者的数量、素质等社会因素, 资金和能量的投入强度等经济因素,新品种的应用、耕作制度的变革等技术因素,农业的组 织形式、农业政策等制度因素。同时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则该国或该地区就 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条件,如果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被满足,则应依靠科技进步寻求替代 资源来满足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可见,生存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02年 )生存支持系统包括生存资源禀赋、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和生存持续能力等4项指 标。

2007年辽宁生存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4.66,在全国居第13位,比2003年上升1个位次,处于全 国中游水平,可见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般。其中,资源转化效率、农业投入水平指数、 位次均呈上升趋势,资源转化效率指数由2003年41.94升至2007年的50.27,由2003年的第9 位升至2007年的第3位,上升了6个位次,显现出辽宁资源转化效率较高;农业投入水平指数 2007年比2003年提高了的4.29,提高了1个位次。生存资源禀赋、生存持续能力均呈下滑趋 势,生存持续能力指数下降了9.62,比2005年下降了6个位次,表明生存资源禀赋和生存持 续能力都不高。
2.2 发展支持系统

发展支持系统又称动力支持系统,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 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 发展支持系统反映了区域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这种能力在 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应当与人的进一步需求同步提升和增长。发展支持系统是可持 续发展的动力牵引。
发展支持系统包括区域发展成本、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质量等3项指标。

2007年辽宁发展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3.89,位居全国第9位,与2003年位次相同,处于全国中 上游水平,可见辽宁具有较强的动力支持能力。其中,反映工业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经济 集约化情况的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位次均呈上升趋势,指数由2003年49.29升至2007年的52. 89,由2003年的第16位升至2007年的第8位,上升了8个位次,显现出辽宁较高的区域发展质 量。区域发展水平指数呈下滑趋势,其指数2007年较2003年下降了8.71,由2003年的第7位 下降至2007年的第9位,区域发展水平不够高。此外,区域发展成本指数由2003年49.83降至 2007年的41.12,由2003年的第6位降至2007年的第10位,说明辽宁区域发展成本在降低,这 与其区域发展质量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2.3 环境支持系统

环境支持系统反映了环境的缓冲能力,人类对区域的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人类的经济 增长、人类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允许的容量之内。如果过分地掠夺资源和能源 ,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会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便 难以为继。环境支持系统以其缓冲能力、抗逆能力和自净能力的总和来维护人类的生存支持 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限制。

环境支持系统包括区域环境水平、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环境抗逆水平等3项指标。

2007年辽宁环境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3.74,排在全国第25位,与上年位次相同,处于全国下 游水平,可见辽宁环境支持能力十分薄弱。其中,区域环境抗逆水平指数由2003年44.28升 至2007年的55.03,由2003年的第12位升至2007年的第4位,显现出辽宁对环境抗逆水平在不 断提升。区域环境水平、区域生态水平呈下滑趋势,其指数由2003年的21.54、58.92降至20 07年的17.96、58.22,位次由2003年的第27、16位下降至2007年的第28、19位,表明辽宁区 域环境水平在很差,区域生态水平很一般。可以看出辽宁的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可持 续发展的最大威胁,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2.4 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反映了社会的稳定能力。社会的公正、进步和安全、有序是社会稳定能力的集 中体现,也是社会支持系统强大的表现。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差 距悬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仇视、社会动荡不安、甚至爆 发战争等,社会的稳定能力得不到保证,则整个可持续发展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被暂时 搁置。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安全水平和社会进步动力等3项指标。

2007年辽宁社会支持系统总指数为63.28,居全国第4位,5年来稳居全国4、5位,处于全国 上游水平,反映出辽宁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强大、稳定。其中社会发展水平2007年位次与2003 年相同,居第5位,显现出辽宁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进步问题是所有具备意识良知的学 者所渴望取得成果的课题,社会进步动力2007年位次与2003年相同,位居第4位,可见辽宁具 有比较强劲的社会进步动力。社会安全水平呈下滑趋势,其指数由2003年的66.41降至2007 年的63.59,位次由2003年的第6位降至2007年的第12位,人类要生存,科技要发展,时代要 进步,国家要安全,社会要安定,都离不开"社会安全问题"。它涉及到社会一切领域,是社 会公众及各行各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见辽宁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使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2.5 智力支持系统

智力支持系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此系统又称:制度支持系统,反映了管理的调 控能力,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判断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总体 发展的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可持 续发展水平的要求。智力支持系统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合理程度和制度完善程 度,是教育水平、科技竞争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 展的智力基础和制度保障。
智力支持系统包括区域教育能力、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管理能力等3项指标。

2007年辽宁智力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1.95,排在全国第11位,指数较2003年有所下降,位次 由2003年的第8位降至2007年的第11位,5年来稳居全国10位左右,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反 映出辽宁具有较强智力支持能力。区域教育能力位次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第15位升至20 07年的第14位,可见辽宁的教育能力在提升。区域科技能力、区域管理能力指数和位次均呈 下滑趋势,其中区域科技能力指数由2003年的41.51降至2007年的33.37,位次由2003年 的第 6位降至2007年的第12位;区域管理能力指数由2003年的63.51降至2007年的55.46,位次由2 003年的第8位降至2007年的第10位,可见辽宁有待于提高科技能力,加强区域管理能力建设 ,提高辽宁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
3 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对策及建议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体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等方 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2007年,辽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为47.50,2003~2007年分别 位居全国第5、9、9、8、9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较强,但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 均衡,其中只有生存支持系统位次较2003年上升。因此,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应立足于 辽宁的省情,在辽宁的生态基础、自然状况和地理条件下,保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 的综合平衡,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持久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1 加强生存能力建设

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辽宁生存支持系统中的4项指标中有2项呈下滑趋势,生存资源禀赋指数 2003年以来呈下滑趋势,5年以来均排在第21、22位,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平;生存持续能力 指数2007年较2003年大幅下降,排位较好的2005年也只有第16位,2004、2007年分别为25、 22位,生存持续能力较低。因此,辽宁应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对生存资源的保护和合 理利用,努力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和生存持续能力。

辽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加强生存能力建设,因为生存是发展的基础。从生存的主要 制约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维护、改善和提高生存资源的产出效率,以持续地满足人口不 断增长的粮食和其他安全食品的基本生存需求。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资源 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由单纯追求农业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 合效益转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食物资源,对国土资源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 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制 度上,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加强对生存资源的保护和合理 利用。第三,要在农业技术上不断创新,努力克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因素,推进农业结 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目前来看,辽宁应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和 生存持续能力。
3.2 加强生态环境的能力建设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 开采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2007年辽宁环境支 持系统总指数为43.74,排在全国第25位,2003年以来位次在23~25位之间,处于全国下游 水 平,可见辽宁环境支持能力十分薄弱。环境支持系统中除了区域环境抗逆水平外,区域环境 水平、区域生态水平都呈下滑趋势,其中区域环境水平最差,2003年排在第27位,2004~20 07年均排在第28位;区域生态水平2003年排在第16位,其余4年均排在第19位。可见环境支 持系统是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最为薄弱环节。

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实质上是提高“生态服务”的总价值,扩大生态环境的总容量,增强生态 环境的整体质量。为了提高生态环境能力,首先要在政策、法律、制度上引导、规范和加强 辽宁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必须加强省环保系统和政府相关部门执行战略环境 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能力。其次,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 造,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环 保产业。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污染防治、清洁 生产、清洁能源(要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水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目前,我省在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已在全国率先出台《辽宁省重点企业强 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制定《关于加强清洁生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全省 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提高清洁生产周转资金运行效率,加大清 洁生产技术示范和改造,对重点企业发贷款。
3.3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造就和吸引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 置,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先进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的竞争。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是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的核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既是长远的战略,又是现实的需要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依然有待提高。2007年,辽宁智力支持系 统指数为41.95,在全国排名第11,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相比,属于人力资源能力较高的省份 ,但是从区域教育能力、区域科技能力来看,属于较弱水平。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总能力 与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

要提高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首先,树立新的理念,加紧人 力资源能力建设。当前我们要抓住新机遇,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提高 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力度。其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学习型社 会。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其快速发展使我省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较高 素质的劳动力已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第三,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要造就一大批创造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正公平的竞争秩序,为人 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支持。
3.4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尽管辽宁是全国的一个科技大省,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 由科技潜在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组成。2007年辽宁区域科技 能力总指数及其3个分指标、位次均呈下滑趋势,且降幅较大。2007年辽宁区域科技能力指 数为33.51,居全国第12位,较2003年猛降了6个位次。2007年科技资源指数为34.77,居全 国第10位,较2003~2006年均降了5个位次;辽宁科技产业指数为29.58,排在全国第11位, 较2003年下降了7个位次,说明辽宁的科技产出和科技贡献水平较低,与其拥有的科技资源 不成比例,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07年辽宁科技贡献指数35.76,排在全国第24位 ,较上年猛降了17个位次,较2003年降了10个位次,说明辽宁的科技贡献水平较低处于全国 下游水平,因此,辽宁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挖掘科技潜在能力,提高科技发 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 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 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 保证。加强辽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应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 要求,是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首先要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目标,提高加快发展 科技生产力的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新观念,提高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 制的能力;革新管理与文化,遵循规律,提高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有效集成社会创新要素 ,竞争合作,提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扩大开 放,提高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3-2007年)[ R].

推荐访问:辽宁 可持续发展 透视 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