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衰退分析

时间:2022-03-15 15:09:07 浏览量: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 文章以东莞PC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衰退的原因, 为东北新型 工业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群;外资驱动;集群衰退;东莞;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6.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9)20—0007—02 

产业集聚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现象。在全球经济范围内,企业的集群化 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被集群主导着的世界经济版图布满了“马赛克式的空间经济 黏滞点[1]”。企业集群以大量成功案例营造出不可低估的示范效应,指导了许多 国家和地区 的产业经济政策制定。但是,同时我们看到,实践中很多曾经创造出卓越市场绩效的企业集 群,如澳大利亚Styria地区的钢铁制造集群[2]、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的电子信 息和计算机 制造集群[3],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甚至衰败的迹象。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 中,外商 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及全球联系一直受到关注(朱华晟,2003)。集群战略也正日益广泛地 被运用于招商引资,旨在增强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与粘合力,从而促进地方持续发展[ 4]。 招商引资已经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在部分地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区外 资本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地区经济的外向度和对外资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这也暴露出地方经济系统的脆弱性,隐藏着未来经济增长的危机。尤其当前地区之 间外资争夺战愈演愈烈,外资的沉淀成本大大降低,一旦外资大批撤出,地区产业经济将可 能出现萎缩、萧条。本文则以东莞PC制造业为例,分析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衰退的原因。
1 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

跨国公司参与集群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作为核心企业促进周边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成为产业集群,跨国公司作为核心企业进入某地区后,带来大量的供应商,并集聚在它的周 围[5]。②跨国公司作为一般参与者与其他众多跨国公司共同形成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最大的特点是“外嵌型”,其组织结构类似于Markusen提出的卫星平台式结构, 全球不少外向型制造产业、研发型高科技产业以及金融产业的集群都属于这一类[6] ,本文探讨的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也指的这一类。

在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阶段(诞生阶段),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市场、政策等 因素的吸引,一些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外资企业)进入,在地理区域上形成了集聚,然而在 该阶段,跨国公司的分支结构以母公司间内部跨区域交流为主,各分支机构之间彼此交流并 不密切。随着当地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企业也从初始阶段进入 成长阶段,区外的供应商也跟随进入,跨国公司在地区内投资建厂,引入资金,提供技术、 人才和相关的生产运营管理系统。经济激励效应、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导致更多的跨国公司 进入。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产业集群的各类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各企业之间的 信息和资源得以迅速流动,跨国公司内部的培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并不断流向区内其他企 业,各企业之间形成了分工网络,集群进入成熟阶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集群的优势会 逐渐削弱,比如由于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的企业越 来越多,土地资源呈现紧张的趋势,地价 逐渐上涨;对原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会提高原材料的价格;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工资不 断上涨,这些都使企业的成本逐渐提高。由于FDI具有流动性,一旦投资地的政策环境、经 济环境等发生了变化或者出现了更具优势的地区,FDI就会发生转移,从而导致产业集群的 衰落和区域经济的波动,集群进入衰退阶段。

变化迅速的国际环境改变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力,一些传统的区位因素如市场、自然资源 、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等对FDI的重要性似乎已不如从前。然而,成本始终是外商投资时考虑 的关键因素。由于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缺乏地方根植性,一旦集群所在地的成本优势丧失,  FDI就会转移,集群经济很不稳定。
2 外资驱动型产业集群的衰退:东莞PC制造业集群实例分析
2.1 发展历程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信息技术(IT)产业进行了第一次重大调整,IT制造业由美国、日 本转移到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四小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IT产 业正面临第二次重大调整,即全球IT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7]。

东莞毗连港、澳、穗、深,交通四通八达,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近100万人 。20世纪80、90年代是港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享有投资优惠政策的沿海地区转移的第一次浪 潮,相比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深圳,相比于有些老态龙钟的广州,处在夹缝中的 东莞则成了外商们在珠三角的首选之地。最早“发现”东莞的是台湾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当时台湾已经成为全球IT制造中心,但产业环境已处在变化当中,继续发展IT制 造业,遇到了难以突破的成本瓶颈,走出台湾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1989年~1992年。1989年10月,台湾致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石问 路 ,在东莞石碣镇办起第一家台资电脑产品企业——东莞电业有限公司,生产电脑保护插座。 台湾一些中小IT制造企业只是试探性地进驻东莞,那时中国内地的政策刚刚开放不久,台湾 企业愿意到东莞的最大原因是语言文化相通,交流方便,并且当地政府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招商引资非常积极。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数量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彼此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都不明显,更多的是自我摸索。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1992年~1996年,随着东莞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台湾 企 业开始注意东莞,特别是受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鼓舞和各种利好政策出台的影响,台 湾PC及相关企业掀起投资东莞的第一高潮。东莞以“三来一补”——“台湾接单、东莞生产 、香港出货”的生产模式吸引了各大中小型PC及相关企业投资设厂,如台达、诚洲、声宝等 陆续进驻东莞。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1996年~2002年。各大中小型PC及相关企业以蜂拥般势头到东莞投 资 设厂,如大众、微星、美格、技嘉等企业。东莞的PC制造业逐渐发展成熟,电脑装配所需零 部件95%以上可以在东莞配齐。随着东莞PC制造商产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台湾IT企业继续 加大对东莞的迁移,如光宝、汉阳等企业把东南亚或台湾的生产线全部搬到东莞。台湾的十 大电脑厂商在东莞都有投资。东莞已经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 完善的PC企业集群。

第四阶段(衰退阶段),2002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东莞在改革 开放初期所具有的一些政策优势逐渐淡化,在台湾IT产业向大陆转移的新一轮热潮中,投资 的重点由东南沿海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东莞PC制造业集群并没有将兴盛持续下去,反倒 出现衰退的迹象——集群企业效益整体下滑,大量制造企业开始向苏州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 转移台商企业的搬迁转移。
2.2 衰退原因分析

回顾东莞PC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可以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即诞生和成长阶段,东莞利用沿海开放区域的优惠政策,以土地和劳动的 低成本优势结合香港自由港的地理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在这里设立分厂,从事“三来一补” 加工贸易;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即成熟阶段,随着台湾PC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台湾PC 企业组群式的迁移过程开始改变本地产业网络的形态[8]。

在东莞PC制造业集群的萌芽阶段,台湾企业是为了追求廉价的土地和劳动资源应对国际IT市 场 的激烈竞争而将PC的制造环节直接搬迁到东莞。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培育了更加专业化的 供应商,集群内的企业比外部企业获得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服务。大量企业的聚集还能够 创造出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也更加便捷。地理租金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 本和交易成本,但是成本的下降是有限的[9]。然而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劳动力 成本、土 地费用与能源费用都在逐渐上升,劳动力资源的流失也越来越严重,低成本的优势在逐渐丧 失;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其他区域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东莞的地缘优势也在逐渐减弱,长 三角的迅速发展也给珠三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东莞PC制造业的地理租金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


由于整个东莞PC制造体系是由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该地区自己逐渐发展起来的, 只看到了外资企业之间简单的垂直分工关系,没有看到当地企业在这个集群中起到“土壤” 的作用,没有让外资企业扎根在东莞,所以该产业中的外资企业会像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 居。因为原材料、生产技术、设备以及产品销售都在“外头”,所以如果有地方能提供更好 更便宜的土地、税收、劳动力以及更好的环境,这些企业就很可能“见异思迁”[10] , 大量制造企业开始向苏州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就是很好的例证。
3 结论与启示

从东莞PC制造业集群的实例来看,外资的确能够成为地方产业集群的重要主体,为地方的经 济 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然而这种活力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则是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优惠 的投资政策、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确实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吸引外资,但是这种成 本的优势只是暂时的。随着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的上涨,这种成本优势会随之 丧失。产业集群的成长创造了完善的生产网络,但是再完美的生产网络只是一个“好的组装 车间”,只能带来便利的生产。简单的垂直分工合作关系并不能增强组织间的互动,不能带 来创新,不能创造超额的利润。
[参考文献]
[1] Markusen,A.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 al Districts[J]. Economic Geography,1996,(3):293~313.
[2] 吴晓波,耿帅.区域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3,(6):55 ~61.
[3] Saxenian,A. 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M]. Cali fornia: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1998.
[4] 朱华晟.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以浙江嘉善木业集群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2004,(3):106~112.
[5] 任胜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跨国公司的正负面影响及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 展管理,2005,17(4):29~36.
[6] 任胜钢.集群的分类研究[J].软科学,2004,(5):5~10.
[7] 杨建海,冯光森.东莞台资IT企业集群产业结构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 ,(8):45~50.
[8] 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J].地理学报,200 1,56(6):722~729.
[9] 臧旭恒,何青松.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 7,(3):5~13.
[10] 张晓群.东莞外向型经济的提升策略研究[J].时代经贸,2008,(6):85~87 .

推荐访问:衰退 产业集群 外资 驱动 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