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完善城乡卫生统筹发展机制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多的实惠

时间:2022-03-17 15:05:37 浏览量: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使城乡普通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是市委、市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治和信息网络等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体系,群众的医疗卫生状况已经得到革命性变化。

  一、城乡统筹卫生改革发展新成果

  城乡统筹卫生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依靠的是我市逐步建立起来的各种保障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六大机制,分别是:建立卫生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孕产妇和婴幼儿生命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的帮扶机制、建立城乡基层卫生机构药品两网配送机制、改革基层卫生机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卫生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在这个机制中,又包含了三个小机制,首先是建立逐年增长的卫生事业投入长效机制,财政投入由2002年的2867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85790万元,各级财政对成都卫生总投入44个多亿。其次是建立城乡公共卫生补助长效机制,这一补助逐年递增,2009年城乡居民补助已不低于20元/人·年,村卫生站按每年每站不低于1200元工作补助。最后是建立城乡基层卫生机构用房保障机制。我市投入了42个亿,从2005年到2007年,仅仅用了3年时间,便完成了全市建制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为实现公共卫生均等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建立孕产妇和婴幼儿生命安全保障机制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是否下降,是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降低死亡率,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母婴安康”项目,由市财政给予逐年增长的300—500万元/年项目补助经费。针对我市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我市实行全程孕产妇健康管理,2006年在西部地区率先把早孕建卡下放到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实行“建卡、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家长式全程追踪管理;率先建立产科急救医院、片区、市级三级绿色通道;实施免费婚检一条龙服务。为了让孕产妇进院生产,我市实现农村和贫困孕产妇顺产免费,2006年农村孕产妇的产前保健和住院分娩由新农合补助100+500元/人、城市贫困孕产妇救助100+500元/人;2009年,城乡居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在乡镇卫生院分娩补助800元、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娩补助1200元。

  在这一保障机制下,2009年,全市住院分娩率达9992%,孕产妇死亡率为1106/10万,婴儿死亡率为77‰,两个死亡率较2006年分别下降4726%和3678%,均低于全国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平均水平。

  (三)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的帮扶机制

  为了提高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的普通疾病在基层就能解决,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城乡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全方位帮扶机制。首先是开展对口支援全覆盖。64家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城乡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明确了“八个一”(建立一套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双向转诊流程指征和制度、家庭病床技术规范、共享医院设备资源管理措施;培养一批卫生技术人员;下派一批支援专家;开展一系列健教宣传和义诊;每年推广一项适宜技术)的对口支援任务。其次是选派中青年人才到农村支医,将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基层。再次是推进了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进程。在全国率先实行医疗救助社区首诊制度;调整医保支付政策,由基层转医院起付费补差,转回不再收费,基层住院起付费降为100—200元;家庭病床起付费收取由每年4次降至2次。

  (四)建立城乡基层卫生机构药品两网配送机制

  2005年我市全面实施了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统一配送,经过5年运行成效显著:用药质量得到保证;药品价格得以控制;药品监督网络建立健全,有效制止了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降低了医疗机构药品购销、储存等的管理成本。农村药品整体价格较国家规定最高零售价下降了40%以上。

  (五)改革基层卫生机构运行管理机制

  一方面,公立卫生院实施“三分开、一委派”即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收支分开和会计委派的运行机制改革,成立医管中心,试行财务集中核算和管理。这一改革不仅让固定资产总值新增78%,而且每门诊人次费用、住院人均费用下降了12%以上。另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以收定支、以需定支”的原则,由政府财政兜底,实现机构医疗收入与医护人员个人收入脱钩;实行绩效考核评估结果与政府公共卫生补助挂钩;逐步实行药品基本目录零差率销售,使药价降低15%至20%,门诊服务量增加30%,门诊次均费用由40元下降到32元,让百姓就医真正得实惠。

  (六)建立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医疗卫生的城乡一体化,人才培养很重要,为此,我市建立培训、考核、晋升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使全市卫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覆盖率达到98%以上。另外,我市投入近1118万元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同时,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公开招聘了600余名志愿者进入了各基层医疗单位服务。

  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缺乏。一是人员配置不合理,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偏少,缺少技术把关骨干。全市基层卫技人员16075人,占基层在职总数8278%;其中大专以上5757人,仅占3581%;中专4487人,占2791%;有执业证人员占8120%。二是人员编制不到位。近两年卫生技术人员缺口1500人(全科医学191人、临床医学444人,护理360人,公共卫生137人,医技343人,其他25人)。三是村卫生站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的人员不足10%。

  (二)一批中医药名医、特色技术人才后继乏人;中医特色专科规模小,缺乏品牌效应,缺乏一盘棋的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我市中药院内制剂品种多,疗效好,多为名医经方,但缺乏新药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中医药服务项目少,定价偏低,纳入医保报销的项目4165项,而中医仅有124项,占298%;我市中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充分发挥,对川药的综合开发利用差距较大,产业链延伸不够。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市委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和目标,既是对“新三最”目标的深化,更是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丰富和完善,我市卫生工作将紧密结合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不断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机制。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构建起与世界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卫生事业、健康服务产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聚集地。

  (一)加强城乡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在深入调研分析全市城乡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分布、结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现状的基础上,规划全市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制定在岗管理、绩效考核、培养等吸引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加强培训基地建设,重点面向基层招收培训对象,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制度;开展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加强公共卫生人员培训,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制定促进优秀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政策,提高生活待遇,继续开展面向农村基层招募大学生自愿者工作;加强对各大医学类院校的宣传力度,简化招聘(募)程序,由用人单位采取直接面试与考核办法录用,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基层卫生领域。

  (二)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以创建全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有利于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创全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思路,在全市确立10大中医特色专科,创立激励发展的政策和机制,重点扶持,力争3—5年打造全国一流的精品专科。

  (三)以发展健康产业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瞄准国际高端健康服务产业,引进世界范围内一流水平的国际医院及日、韩、台等国(地区)的传统医药养生康复项目及会展经济等项目,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扎实推进成都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医学支持平台和展会节庆赛事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健康成都”,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推荐访问:统筹 城乡 城乡居民 实惠 享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