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区域创新视角的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因素

时间:2021-12-20 15:19:37 浏览量:

摘要:21世纪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高效培养需要区域内各个组织和机构的协作和配合。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政府,创新人才的培养则需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大学为主要基地,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为桥梁,政府协助促进的模式下健康运行,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向阳(1962-),女,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组织行为学等研究;强洁(1982-),女,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

 

引言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政府。创新人才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根本因素,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大创新主体间的互动。以往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教育机构,从区域创新的视角系统地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大主体要素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将从区域创新的视角出发,系统地分析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政府等五大区域创新主体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构建区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型。

区域创新主体对创新体系指标的贡献

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来衡量,所选的指标需要具有规范性、层次性、互补性、简明性、政策相关性、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本文综合国内众多学者建立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选取了其中一些通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主要以科技指标为重点,兼顾社会和经济指标,以投入、产出为主线,来分析五大创新主体对这些指标的贡献作用(详见表1)。

表1  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

区域创新指标

企业

高等教育机构

科研

机构

中介

机构

政府

R&D资金/人员投入

 

专利申请/授权数

 

 

商标申请数

 

 

 

技术合同数

 

高新科技产品产值

 

 

 

员工培训率

 

 

 

技改项目数

 

 

 

发表国内外科技论文数

 

 

 

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

 

政府科研基金

 

 

 

 

资料来源:根据张宏性《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甄峰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珠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3],软科学研究与共享平台《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4]整理

注:“”表示此创新主体对相应的创新指标有贡献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五个创新主体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与创新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的核心主体,在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等一系列市场活动过程中,需要投入R&D的资金,甄别和培训研发人员。高等教育机构对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两大主要功能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培育人才。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主要的创新指标表现为研究资金和人员,申请专利个数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等。中介机构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间起媒介作用,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间的科研成果市场化,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政府在整个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在宏观上制订政策支持外,政府每年还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划拨的资金直接带动了区域创新的发展。

,

创新主体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指标贡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达成这些指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批创新型人才。各个创新主体在人才的培育机制上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并且相互作用,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育。

3.1  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机构是基础性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根据高校层次结构分析,我国大学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五类[5]。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发挥不同的作用。

研究型大学是指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以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研究生)为主要任务,以科研为中心的大学[5]。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是在抓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级研究型人才[6]。教学科研型大学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相比,其一般在部分学科上保持优势,多设置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心(所)[7]。教学科研型大学组织结构的特点具备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基础,如果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同时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教学型大学是国家千万人才资源的培养基地,主要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仅培养少量的研究生,开展少量的应用性科研,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尚无力在承担国家重大的基础科研项目中占重要位置。

总体而言,高等教育机构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现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基础教育上,其中,研究型大学对培养高新科技的创新人才起关键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在近十年来通过加大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的发表等措施,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区域创新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基础性人才创新思维和素质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在认知上还落后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2  企业

    企业是区域创新五大主体中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主体要素。企业对区域创新的贡献最终以高新科技产品产值来表现。企业的创新人才大部分来自于高等教育机构,并且,企业通过创新生产活动和内部培训机制对这些人才进行专门化引导和再造。按照行业类别,企业大致可分为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三类。其中,一般制造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制造流程、工艺的革新,服务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中,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以知识含量和人才运用为核心竞争力,它们对创新人才需求量最大,同样,它们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功能上是类似的。市场以及企业自身创新战略的转变首先反映在企业对人才招募和选拔的标准上,这就给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培养机构发布了创新人才需求的信号,从而引导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生产活动和培训对创新人才实现二次再造功能。有效的创新人才市场和人才培养机构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而创新生产活动中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决定了创新的产出规模。

3.3  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另一个主要场所。按照不同的属性,科研机构可分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省属或市属地方性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和企业内的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指由国家建立并提供资助的研究机构。其特点是综合性强,科学门类较齐全,大多由若干研究所或实验室组成。这些机构不仅从事领域广泛的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重大科学项目和跨学科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科研成果,有的还担负重要的资助、管理和培训职能,如对研究生的培养。与一般的高校相比,国立科研机构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势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科研创新能力出色;培养力量雄厚,师生比高。2003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20个,其中科研机构313个,占全国培养单位总数的4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4  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活动,是沟通、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在各创新主体间起桥梁作用。

目前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还很不完善,要进一步发展科技中介结构在区域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科技中介机构:(1)在政府科学合理扶持的基础上,让科技中介机构真正进入市场,实行行业自律、行业管理;(2)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对进入科技中介工作的人员实行资质认证与管理;(3)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专业化服务目标与程序,促进技术供求双方之间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5  政府

政府对创新人才培养主要给予宏观引导和创新政策的支持。创新政策是指能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可以协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对企业,政府可以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自1999推荐访问:创新 人才培养 视角 主体 因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