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再谈黄河河源的界定(王玲,乔永杰,张石娃,杨汉颖)

时间:2022-02-24 15:18:30 浏览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古人的心目中,黄河之水来自神圣的天边,那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因此黄河的源头历来为世人所向往和关注,从古至今历经众人多次探寻和考察。

 

对黄河河源的了解和认识是渐进的。新中国成立后曾出现过黄河源头的百家争鸣局面,这种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黄委水文局在完成《黄河流域特征值》复核项目的同时,对黄河源头问题也进行了研讨和量算。通过对黄河源的历史考证、学习各家的分析成果和观点,在黄河源区水文、地质地貌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确定黄河河源的原则和如何界定黄河源头。

 

一、回顾和考证历史上对黄河河源的认识

 

据考证,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名著《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之说,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滨于赐支,至于河道,绵地千里”的描述,这是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它隐含说出黄河是从积石千里之外流过来。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李道宗奉命征讨吐谷浑,转战星宿川,曾登高“观览河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土蕃王“率部迎亲于河源”,前后都到了星宿海,提到了河源,但没有指明河源的具体位置。元代都实奉命探查河源(1280年),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对河源的查勘,后据查勘资料编写的《河源志》中写道:“……群流奔辏,近五十里,汇二巨泽,名阿刺脑儿”,“阿刺脑儿”指今扎陵、鄂陵两湖。在元代楚文图书中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郭脑儿”,“火郭脑儿”指今星宿海,说明元代已指明黄河发源于星宿海以西的河流。明代洪武帝十五年(1382年),禅师宗泐去西藏经河源,作有《望河源》诗,描述了“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抹楚”。抹必力赤巴山即今巴颜喀拉山,“抹楚”即“玛曲”之谐音,说明当地藏民将黄河称玛曲。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和五十六年(1717年),先后派人到青海探寻河源和测量绘图,据折奏“初九日至星宿海……三河东流入扎陵泽”,根据查勘资料先后编绘《星宿河源图》和《皇与全览图》,图中注明三河之中间一条为河源。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编写《水道提纲》,内容有“黄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颜喀拉山之东麓,二泉流数里合而东南,名阿尔坦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派人往青海“穷河源、祭河神”,并编写《河源纪略》,卷中写有“星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语阿勒坦即黄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实系黄河上源”。从《河源纪略》附图看出,阿勒坦郭勒即三河居中的一条,应是玛曲正源。清同治二年(1863年)用经纬度编制的《大清一统兴图》标出“河源”二字在中支的“阿尔坦河”,以后的《大清帝国全图》(1905年)、《中国地图》(1908年)等都把“黄河源”三字标在马楚河(玛曲),说明在明清时期已确定黄河河源为玛曲。

 

二、黄河河源的大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委同有关部门于1952年组织了一次历时4个月的黄河河源查勘,并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考证,黄委正式确定约古宗列曲(玛曲)为黄河正源(当地藏民把黄河称玛曲,因流经约古宗列盆地,查勘队将这段河流起名约古宗列曲)。以后黄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青海省政府部门等又先后组织人员对黄河河源区进行多次查勘和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各学术界对如何确定黄河河源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曾出现过百家争鸣、各持己见的局面。其中尤为明显的是1978年夏,以青海省测绘局为主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一起对黄河河源区进行查勘,接着由青海省主持召开《扎陵、鄂陵两湖名称和黄河源问题科学讨论会》,会议纪要中有这么一段话:“会议认为,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比约古宗列曲更为合适。”会后除了将纪要转抄各有关单位外,还出版了《黄河河源考察文集》。但是在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情况下,《人民画报》、新华社西宁分社就将“卡日曲为黄河正源”进行了宣传和报道,紧接着又写进了部分中小学教科书,1979年出版的《辞海》条目中也将黄河源更改为卡日曲,许多新版地图也跟着作了更改。这种匆忙更改黄河源的做法引起一些同志的不满,认为“极为不妥”并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黄河源的大讨论。下面列举各家对黄河源的不同看法:张维民(黄委设计院,1978年曾考察过黄河源区),认为“黄河的玛曲、卡日曲和多曲均为河源,黄河应为多源”;陈端平(中国自然科研所)在《关于黄河源问题》一文中主张“划定河源的主要标准是河源的长度和流量,并以长度为主导……不能以原则去迁就传统习惯”,提出“将卡日曲作为正源较为适当”;董坚锋(黄委水文局,1978年参加过河源区的查勘),认为确定河源“不能用一条简单原则或一项地理指标来定”,提出应以“多种地理因素以及历史记载、群众习惯看法等诸多方面综合判定”,“把黄河正源玛曲改为只比它长18.5公里的卡日曲是没有意义的”;尤联元、景可(中科院地理所,1978年曾参加黄河源区查勘),曾发表《何处黄河源》、《黄河河源区地貌发育的初步研究》、《黄河源再议》等文章,著者通过分析河源的自然地理、历史地位和基本情况后认为“黄河应该具有南北二源,其中卡日曲应作为正源”;孙仲明(中科院地理所)、赵苇航(扬州师院)在发表的《从河源的划分依据试论黄河河源问题》、《再论黄河之源问题》文章中,提出了对黄河河源的几点看法:“要尊重主管河流部门的意见”,“要尊重历史习惯传统”,“河源是学术问题,应通过讨论解决”,“对黄河源的流域特征值应做基础工作,求得可靠的数据”;马秀峰(黄委水文局),在题为《黄河源头不是卡日曲》文章中提出“主张更改黄河源头的同志尚未拿出令人信服的正确依据”;钮仲勋(中科院地理所)在《也谈黄河源》一文中,从地理学的角度和尊重历史传统习惯出发,认为“两者比较,玛曲似较卡日曲为优……应以玛曲作为正源”;胡尔昌(黄委设计院)发表文章的题目为《黄河正源定玛曲为妥》;郭敬辉(中科院地理所)在《对黄河源问题的意见》一文中提出:“河源问题不是一个纯科学问题……黄河源应以河流主管部门的意见为依据……不应忙于把玛曲正源更改为卡日曲”;1981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中写道:“黄河河源位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约古宗列盆地”,“……近来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很多论著如贾玉红等的《再探黄河源》、赵济的《对于黄河河源的一些认识》、黄盛璋的《黄河上源的历史地理问题与测绘的地图新考》、田尚的《黄河河源探讨》等都提出不同的观点,这里不再细说。从以上看出黄河源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具有争议的问题。

 

三、确定黄河河源的原则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一个确定河源的统一标准。苏联大百科全书指“河源是河流开始的地方”;我国《辞海》对河源的解释是“河流补给的源头,通常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源头是水流发源的地方”。目前我国对河源划分的依据,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河长、面积、水量、地质地貌、河流形态比降等,社会因素包括近现代社会经济、人口、文化和历史上的认识和传统习惯等。由于对划分河源的依据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们在量算黄河流域特征值时,虽然没有对河源给出一个非常科学的定义和严格标准,但我们提出了确定河源的一些原则。在《黄河流域特征值技术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一条河往往在靠近河源区分为多条支流,首先要在多条支流中选择一条作为干流,黄河源头应是沿黄河干流河道溯源交于流域的外分界线,其交点即为黄河的源头,该点亦是量算黄河河长的起始点。”在《关于量算黄河流域特征值的技术规定》中是这样规定的:“对于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支流组成的河流,可按下述原则确定其中一条为干流:以最长的一条为干流,或者以集水面积最大的一条为干流;各支流的长度和面积均大体接近时,则以水量明显很大的一条为干流;要充分尊重历史上合理的传统称呼。”

 

在原则的规定中,我们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认为河长和集水面积(含集水量)是构成河流的主要特征因素,可以理解河源应是该河干流离河口最远的补给地方。因此我们把河长和集水面积作为确定河源的首选项。其二是目前国内外并非都是河流取最长者为干流,或者河源取最远者为源头。例如渭河的河源一直沿用历史上习惯的流经渭源县的支流作为正源(49公里),而不是取较长的秦祁河(68公里);泾河也不是取最长的马连河的河源作为源头,而是取流经泾源县较短的一条作为泾河干流的河源。又如湟水在民和附近分为两支,靠西北一支叫大通河,河长560公里,靠西南较短的一支只有305公里,但习惯上把西南短的一支称为湟水干流。再如淮河在正阳关分为两支,靠西北向的一支颖河长557公里,沿西方向的一支为淮河干流长360公里,习惯认为淮河的正源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干流上;在国外密西西比河全长以最长支流作为该河的长度(6020公里,世界第四长河),但正源至河口只有3950公里,如亚马逊河按正源马腊尼翁河算起长度为6437公里,若按最长支流乌卡利河算起全长6751公里(公认世界第一长河);伏尔加河正源在干流的源头,干流和支流喀马河汇合口处,干流长1850公里,支流长1882公里。以上例子数不胜举,说明判断干流条件有时是根据历史习惯来决定,因而出现正源和河长并不一致的情况,这种历史传统和国际惯例目前我们很难改变。这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因此在确定黄河河源时,我们是综合地参照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既要考虑河流的长度、面积、水量、河谷形态、河流走势,也要注重人们对河源的合理传统习惯沿用等诸方面的综合判断,并非是“唯河长论”,“唯面积论”,也不是“唯传统习惯论”。

 

四、黄河河源的界定

 

黄河干流在鄂陵镇附近(扎陵湖以上23.8公里)分为两条河流,靠南面一条称卡日曲,靠近西面一条称约古宗列曲(玛曲),黄河河源的争论实质上就是如何确定哪一条是属于黄河干流,如果干流确定了,则河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河长、面积、水量比较

 

河长和流域面积应是构成河流的主要特征,国内外在排列河流大小次序时,一般都是根据河流的长短和流域面积的大小,而两者又决定了水量的多少。根据本次新量算黄河流域特征值成果分析如下:

 

卡日曲河长比玛曲长15.6公里,其差值占卡日曲河长10.9%,而玛曲的面积比卡日曲大815平方公里,其差值占玛曲面积20.6%,表中流量上行是1979年黄委考察报告推算的年平均值,下行是1978年查勘时实测瞬时流量。据黄委水资源评价成果,多年平均径流深50毫米,刚好通过两河流域的中间。因缺少系统水量资料,很难判定两河的水量大小。考虑到两河邻近应属同一气候和地质地貌系统,加上河长和集水面积接近,可以认为两河水量差别不大。在两河的河长、面积、水量要素各有所长、但差别又不太大的情况下,还必须分析其他因素再进行比较。

 

2.河流形态、走向、比降等比较

 

(1)当河源区有两条或两条以上且河长、面积接近时,一般根据河流溯源贯通原理,选择河流宽广,河谷平缓、顺直,上下段自然延伸的一条作为干流。在黄河扎陵湖以上有三条河,即扎曲、玛曲、卡日曲,在航测图或卫星图片上可清晰看出,北面的扎曲和南面的卡日曲都有一个近90°的转弯,只有玛曲是居三河之中,河势顺直与黄河保持流向一致。

 

(2)河道比降也是判别干支流的一个因素,在玛曲和卡日曲汇合口以上约五六十公里河段内量得玛曲河段比降为1.0‰,卡日曲为1.7‰,玛曲河道比卡日曲平缓,另外在两河汇合口上游附近,有两条小沟道把卡日曲和玛曲之间联结起来。在卡日曲联结点的河底高程为4315米和4309米,在玛曲联结点的河底高程为4305米和4303米,小沟道的水流方向是卡日曲之水流向玛曲,说明卡日曲是玛曲的支流。

 

(3)从源区的地理形势看,卡日曲的流向向南拐了一个弯,流经宽度不到4公里的山川狭地。玛曲是流经一个约300平方公里宽广平缓的盆地(约古宗列盆地),从源头看卡日曲源头处于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而玛曲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系主峰雅拉达泽山的西麓,西南与长江的通天河相邻,西北与内陆河格尔木河遥望,玛曲源头处于三大流域的鼎立之地,雅拉达峰海拔5214米,被称为雪山的儿子,看守着黄河源,气势雄伟。

 

3.历史传统称呼

 

若某河流从未确定干流和河源,也就不存在传统称呼问题,则可以按照河流的主要特征来确定该河流的干流和源头。若某河流历史上已定名干流和河源并沿用至今,则我们首先要考证和复核干流的命名和河源的定位是否合理或大体合理,是否具有传统传说的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否则将纠正或重新定名和界定源头。经考证,从明朝至清朝人们就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查勘,并有较多的文献记载,如明朝的《望河源》诗,清朝的《水道提纲》以及各水道地图,都把扎陵湖以西的三条河正中的一条作为黄河的河源。虽然当时的科学技术有限、绘图精度很差,但对黄河正源的认识基本正确,当地的藏民很早就把黄河干流称为玛曲(藏语孔雀河的意思),当地居民把甘肃的玛曲县以西约1000公里的黄河称玛曲,并延伸到玛曲的源头(今约古宗列曲)。可见,汉语中的黄河与藏语中的玛曲是一致的。

 

1952年黄委组织河源查勘,确认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20世纪70年代黄委量算黄河流域特征值,其成果经水利部批准刊印公布,成果中对河源的提法是“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玛曲)”。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元首、政府部门到社会团体科研单位等多次在黄河源头区(玛曲曲果)树立“黄河源”碑。

综上所述,从河源的自然特征和当地的历史渊源、人文传承,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确认约古宗列曲(即玛曲)是黄河的正源都是合情合理的,最有说服力的。

 

五、几点说明

 

1.本次确定黄河河源仍沿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提法,但纠正了黄河源头的地理坐标和高程错误。

 

20世纪70年代由水利部批准公布的黄河源头区成果(简称《77本》),量算采用的地形图,高程是采用气压计测定,和本次新版地形图对照,流域界线、河道走向出现明显的位移、变形和短缺。

 

本次在新版地形图上确认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玛曲),并从约古宗列曲(玛曲)最上游的两条小沟的汇合口沿较长的南支相交到外流域分水线上,该交点即为黄河源头的位置和量算黄河干流河长的起点。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5°54′44″、北纬35°00′28″,黄海高程为4724米。而《77本》的黄河源头是交在内分线上,地理坐标为东经96°05′、北纬34°59′。

 

2.河源的本来意思应是指源头,而我们现在通常说的河源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源头,二是源头以下小部分的溪沟、泉、冰川、沼泽等汇合区,古人称“沟脑儿”。河源是既有点又有线和面的汇合区,至于河源汇合区的大小,应该视河流的大小和特点而定,一般大江大河可以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中小河流可以是几到几十平方公里。如黄河河源应指约古宗列曲最上游的部分,由南北两条小河以及周围布满泉珠、溪沟、湖盆、冰川组成,其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在阳光下恰似大小翠珠绚烂光彩,当地藏民称玛曲的曲果为“孔雀河源泉”。

 

3.我们这里讨论的黄河河源,应区别于目前黄河习惯称呼的黄河河源区和黄河源头区。黄河河源区是指龙羊峡(或唐乃亥水文站)以上的区域,该区域面积为12.23平方公里,年来水量约207亿立方米,占全黄河水量的36%,是我国著名“三江自然保护源区”(长江、黄河、澜河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黄河的“水塔”、“蓄水池”;黄河源头区是指玛多县城(或黄河沿水文站)以上的区域,面积为2.12万平方公里,区内有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淡溪水湖,即扎陵湖(藏语查灵,白色的意思)和鄂陵湖(藏语俄灵,青色的意思),两湖的蓄水量约150亿立方米。1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从两湖以西寻找母亲河的源泉。

 

(作者王玲为黄委水文局副总工程师、黄河水文水资源研究院院长)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推荐访问:河源 黄河 界定 再谈 张石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