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邓小平改革方法论

时间:2022-03-30 15:17:43 浏览量:

    摘要:邓小平在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创造性的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法论思想,其中主要包括改革实践论、改革系统论、改革过程论等。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又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方法论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30周年。在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形成了一整套创新的方法论思想。这些方法论思想既继承了“老祖宗”,又是“老祖宗”们没有说过的,是邓小平创新性思考的结果。有学者指出,如果把邓小平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作金子,那么邓小平的方法论思想则是其点金之术,掌握这些点金之术有时比掌握那些金子更加重要。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注重研究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前提基础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以此作为改革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处理的各种辩证关系。邓小平在坚持理论基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之上,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除理论基础外,邓小平改革方法论还有其价值论前提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价值论前提是理解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至关重要之关键点;提出邓小平指导改革的方法论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与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与人民利益之上这两大价值前提内在地凝结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认为这是它在中国改革实践中得到人民理解和支持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奥妙之所在。
 
    邓小平在规划中国改革总体布局时说:“我们的国家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一改革总纲的指导下,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根据价值论前提,创造性的形成了一整套邓小平改革方法论。
 
    二、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事业,没有本本可依,“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因此,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更全面地表达了邓小平“敢闯、敢试、敢冒”的创新实践观。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崭新的开创性事业,邓小平强调的是干,是实践,是试验;认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敢想、敢闯、敢冒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敢于试验的果断行动。
 
    大胆试并非不讲科学,行动起来步子要稳,前提和条件就是“看准”。一要“看准”客观事物实际情况及其发展大势,即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要“看准”有利时机。“看准”并选择时机,是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三要“看准”好的方式。无论是改革试验,还是其他方面的探索,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试”法。可见,只有“看准”,改革中试验的步子才能稳妥。
 
    邓小平的改革实践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学说。它创新了实践形式,深化了实践的内涵,使实践更具时代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体化、生活化了,使实践这一哲学范畴,更加贴近了群众和实际。
 
    三、改革系统论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邓小平注意分析国际大环境,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判断,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革命,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必须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如果改革只限于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上,改革必将陷入困境。所以,社会主义改革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辅之以文化等其他各个领域的配套改革。邓小平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法,如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
 
    邓小平的改革系统论继承并发展了了马克思主义整体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以改革系统论指导社会主义改革,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做法,将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全面推进。
 
    四、改革过程论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一种过渡,是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过渡,我们的改革是在巩固、强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的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过渡,所谓改革就是这样的一个过渡过程。过渡是一个事物不同体制的转换,不是对原来事物的全盘否定,所以这种过渡总是有抛弃,有批判,有继承,有发扬。过渡不是突变,而是渐变,不是暴力,而是和平,因而它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过程,改革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改革不是一次性行动,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打好持久战。同时对条件成熟、时机有利的改革,在做好整体配套和长远打算的前提下,要速战速决,在短时期内见到实效。
 
    邓小平在1991年指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台阶”式的不断上升,意味着经济发展是“跳跃”与“稳定”相交替。即在一定时期内,抓住当时的有利时机,以超常的速度前进,跳跃一下,使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而当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过度不平衡时,就放慢速度,开始进行调整,以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当均衡和稳定的时期;当再生产中的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后,又会出现下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如此循环往复,使中国经济能以高速度得到发展。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思路是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论的证明阐释。
 
    参考文献:
 
    1、荣开明.邓小平在矛盾分析和改革方法论上的新贡献[J].孝感学院学报,2002(4).
    2、许俊达,李朝东.略论邓小平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论[J].安徽大学学报,1998(6).
    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4、刘吉.社会主义改革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1.
    6、艾丰.改革方法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访问:方法论 浅谈 改革 邓小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