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2-04-12 15:13:58 浏览量:

对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思考  

                    ( 2010年10月7日 )  

普查历来是摸清家底、盘点国情的全面大型调查。经济普查集工业普查、建筑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于一体,涉及的领域宽、范围广,其组织协调、业务要求和程序设计要比其他普查更复杂、更严格。准确、及时、全面的普查数据是经济普查的目的,普查的数据质量是决定经济普查成败与否的关键。通过第二次经济普查对经普业务、程序的理解,笔者试图从经济普查的基本特点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一、经济普查的基本特点和质量控制要求  

    普查单位的全面性。经济普查不仅包括第二、三产业的所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还包括个体工商户。普查范围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70%以上,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全面。经济普查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普查的结果所反映的经济总量,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经济的总体水平,因而必然要求普查数据总量体现当地实际经济总量,即普查得出的总量指标以及据此计算的人均指标要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普查领域的广泛性。经济普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除农业以外的19个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的所有经济活动,占整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95%以上。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普查所没有的。经济普查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普查最终的结果所反映的三次产业结构应符合本地的情况。  

    二、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因素  

    调查对象是制约普查数据质量的因素。调查对象提供普查数据若不真实,出现源头数据错误,降低普查数据的准确度,根源在于:一是宣传动员不够到位,普查对象对经济普查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普查是政府的事,提不提供数据是自己的事,加之对普查政策缺乏信任,担心税务部门据此征税,提供数据随意性大。二是普查对象日常统计工作不规范,帐册不齐全,缺乏填报普查表的基础,造成无据可查,只能凭印象填报普查数据。三是担心泄漏企业或个人的商业信息,故意虚报、瞒报普查数据。四是普查单位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填报时不够准确或对普查指标在理解上出现偏差,造成“误填误报”。普查员是决定数据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开展大规模的普查,需选调大量的工作人员,在选调的人员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各单位在统计、会计岗位上的职工,但也有不少缺乏普查或统计工作经验的人,即使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也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吸收,转化为具有较强指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导致在入户登记时难以解释清楚,给普查表的填报带来了错误隐患。受业务能力的制约,在数据的审核过程中,对普查表中的错误发现不了,难以做到提前防范和纠正,将错误消灭在普查工作的源头。  

      普查机构力量是控制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经济普查数据具有“系统性强、涵盖面广、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各级普查机构建立一整套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数据质量责任,规范审核工作流程,加强数据质量监控。通过建立起数据初审和复审的工作机制,消除一些因普查表填表人员和初审人员工作粗心大意造成的质量漏洞,加上通过人机联审和积极开展专业人员的人工经验审核,能有效避免逻辑性错误,从而大大降低普查数据的差错率。  

      三、控制数据质量的措施  

      从宏观方面而言:要做到全程把握与重点控制相结合,一是在经济普查中树立全程控制的思想。从普查准备工作开始,就要树立数据质量为第一位的中心思想,并贯穿整个普查全过程。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有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因此,在经济普查中应加强数据的分析工作,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对普查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才能保证普查的各个环节做到相互呼应和衔接,达到全面控制数据质量的目的;二是在经济普查中树立重点控制的思想。在数据质量全程控制的同时要做好重点控制工作,确保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   

    经济普查中重点控制的对象有两点:首先在普查的单位清查阶段,要确保基本单位不重不漏,这是保证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其次是在普查的登记阶段,要确保如实填报各项指标,这是保证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关键。   

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普查方案。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普查方案的设计、经费的投入、普查人员的选调、宣传工作的力度、业务培训以及部门的配合协调等工作都是普查工作顺利推进、数据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一个科学的普查方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普查制度的严密性。普查方案应很明确地界定和划分普查对象,避免在普查对象划分上出现不确定性,确保完整覆盖所有普查对象;二是普查时间安排上要具有合理性。确定普查时点和时间时应考虑周全,避免登记时间与传统节假日或全局性的中心工作时间相重叠,减轻基层工作同志的工作压力。同时,时间安排上要松紧适度,留足时间给基层普查单位审核普查数据和核对普查名录,将差错消灭在基层;三是指标设置要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普查指标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要,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在理解上不确定性,消除“模糊概念”,便于他们和普查对象的直观理解,提高工作效率。  

    加大宣传力度,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一项大型的普查,需调查的对象成千上万,仅靠普查人员的努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普查对象的密切配合。做好普查宣传工作应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宣传时间的安排上,经济普查的宣传应从单位清查的前一个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这样在10月份单位清查时人们对这项工作就不会感觉到陌生,普查员上门登记时普查对象也不会感到突然,也能增强对普查工作的配合意识,正式普查时他们准备得也更充分,对数据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宣传过程中重点结合《统计法》和《经济普查条例》的宣传,使广大普查对象树立依法普查、如实申报的意识,这样不仅可加速普查工作进度、提升数据质量,还有利于在全民中普及统计法律知识。  

    做好普查员的选调工作,培养一批优秀的普查业务骨干。普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普查数据质量的高低。因此,选调和培养好一批业务强、素质优、能够适应各种普查工作需要的业务骨干意义十分重大。一是要有一批数量相对稳定的专业人员。通过科学测算,在满足快速、高效的前提下,选调能够满足普查工作需要的普查员队伍。二是多层面选调专业人员。由于普查是一项业务性强、组织协调难度大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普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统计专业人才,还需要计算机操作熟练、综合协调能力强和资料开发应用以及信息宣传等各方面人才。三是注重调动普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做好普查经费的筹措工作,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也应对各级普查工作经费作一个测算,然后出台相应的经费标准下发,这样有利于基层普查工作经费的落实,改善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条件,稳定普查工作队伍。四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  

    高度重视单位清查。单位清查是搞好经济普查的基础,是准确确定普查对象总体,规范各类普查报表实施范围,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一要做好相关审批和管理部门单位名录资料的清理和规范整理工作。要在普查总体方案中,制定部门名录清理实施方案,先行于普查单位清查实施到位并逐级上报、验收;改革部门注册、管理工作中名录单位信息指标设置,指标应该简化,满足普查单位清查需要。二要科学划分普查区,方便进行“地毯式”清查。普查区划分是经济普查第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明确工作责任,落实任务的依据,也是关系到普查质量的重要一环。首先,以村委会、居委会为单位划分普查区,普查区(社区、村委会)的空间标准做进一步的明确,不得留有死角。其次,要坚持“地域原则”,保证各个调查区之间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全封闭、全覆盖。再次,为使普查区内所有应该接受调查的对象不遗漏不重复,要注意普查区内道路的走向,选好普查区标志建筑,安排好调查路线。三要根据掌握的部门资料与清查结果进行严格的比对、分析查找差异原因,最终达到一致的认识。四要注重实效抓培训。提高普查人员业务技能是提高清查摸底质量的有力保障。经济普查清查摸底工作主要在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由普查员上门进行,其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清查数据质量的高低,为此,必须加强对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首先,要有足够的培训时间。其次,培训时要具体化、通俗化,提高可操作性。第三,要注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第四,是在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入户调查访问的技巧的培训。最后,就是培训后结合实地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清查摸底培训中,事先搜集、整理有关部门颁发的法人单位、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的各种营业执照样本,并提供案例,增强感性认识。或通过试点、上门试填等方法使普查员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熟练地掌握清查的内容和方法,减少清查工作的误差。五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组织原则,即“以村委会、居委会为普查区(块),部门负责(条)”的原则进行。清查的单位,要不拘一格,应以有利于单位,有利于数据准确为原则,该以条条为主的,责成主管单位负责组织,该以块块为主的,由乡镇组织。单位清查实行在地登记原则,以调查区为基础,对在所辖区域内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进行   

   “地毯式”逐一清查为主。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最大限度地消除普查“盲点”。以行业主管部门的“条条”清查为辅,可以形成相互补充和互相映证,同时可解决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衔接矛盾,解决“条”与“块”对接问题,这样既保持了普查区范围的各种单位资料的完整性,又为“条”与“块”相互对接打下了基础,使不重不漏目标首先在普查区得到落实。  

      建立一整套完整规范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在普查实施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使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扎实有效推进,对取得高质量的普查数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套体系包括:一是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采取层层签定工作责任书、建立目标岗位责任制,在工作中将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身上。二是规范工作秩序。从数据的填报、接收、审核、录入、查询、修正、汇总、上报的各个环节都要制定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实施“定人员、定岗位、定标准”,做到人尽其责”。三是做好数据质量抽查和检查验收工作,在普查数据的填报阶段,要加强对普查填报单位的检查指导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单位进行数据抽查核对工作;普查数据上报后,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对普查数据进行检查验收;四是认真开展数据质量的评估认定工作。数据汇总后,要组织有关部门和统计专业人员对普查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从总体趋势上与专业年报数加以对比,评判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五是加强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在数据处理阶段加强数据审核是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数据处理阶段审核改错的工作很繁重,应重视机审和人工审核的有机结合。通过机器审核来把握普查表的逻辑关系,通过人工审核判断报表数据的质量。   

    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对普查对象日常统计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他们规范统计管理,建立健全统计台帐,收集梳理重要的指标数据,为经常性普查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从源头上堵住普查数据差错的漏洞,进一步提升普查数据质量。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障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依法普查、如实提供普查数据,是法律法规对普查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普查工作中,除了要加大《统计法》和普查法规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应加强统计法治建设,制定和出台《普查法》,确保普查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强普查执法检查工作,严肃查处普查违法案件,树立依法普查的意识,维护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如何有效保证数据质量,永远是经济普查工作中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普查的整个过程中高度树立大局意识、质量意识,尽心尽职,群策群力,才能确保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圆满完成经济普查工作。  

                                                      

   

推荐访问:经济普查 思考 提高 质量 数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