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正文

2006年农业工作总结及2007年农村工作意见

时间:2021-12-02 16:20:22 浏览量:

**县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意见
   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结合全面实施“万元增收计划”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和谐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一、全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全县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8%;实现农业增加值9.82亿元,比上年增2%,占GDP的比重25%左右;农村经济总收入19.86亿元,比上年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比上年增9.96%,使全县“三农”工作呈现出“八个明显”的特点和成效:
(一)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重视程度明显加强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早明确了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立足“三早”(早规划、早部署、早启动),着眼“三重”(重优势产业、重科技入户、重龙头带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万元增收计划”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认真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采取了具体有效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了全年任务的完成和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1、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06年共完成粮食种植66.06万亩,粮食总产1.96亿公斤,比上年增4.15%。其中:小春粮食种植21.84万亩,实现总产3746万公斤,同比增长10.55%;大春粮食种植44.22万亩,实现大春粮食总量1.58亿公斤,同比增长2.74%
2、烤烟生产平稳发展。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的40件基本烟(农)田水利工程、4000多个小水窖和120座QJ-III型改造烤房,在烤烟移栽、中耕管理和烟叶烘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全县共种植烤烟13万亩,收购烟叶33.9万担,平均单价11.70元/公斤,实现收购总产值1.98亿元。
3、畜牧业发展形势良好。围绕实施“121”工程,坚持“一稳定、两加快、三突破”结构调整方针(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奶类和禽蛋,突破性发展肉牛、肉羊和特色养殖),推进畜牧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加强现代畜牧生产基地建设,使全县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06年全县扶持建成畜牧养殖示范小区有24个,扶持发展畜禽养殖大户876户,其中:存栏肥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4户,饲养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有4户,饲养肉牛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5户,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大户有4户,年出栏鸡5000只以上的大户有28户,1000只以上的有119户。预计全年肉猪出栏55.6万头,肉牛出栏3.1万头,肉羊出栏9.3万只;肉类总产完成5.7万吨;实现畜牧业现价产值6.64亿元,比上年增11.78%;畜牧业收入达4.1亿元,比上年增6.8%;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32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1200元。
4、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县按照“四个重点”(重点产业、重点投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后续发展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优势突出,成效显著。万寿菊种植5.22万亩,收购鲜花3.62万吨,实现收购产值2172万元,比上年增655.98万元,增长43.27%;新植桑园11000亩,蚕桑种植面积达3.8万亩,养蚕3.9万张,全年生产鲜茧146万公斤,实现产值4800余万元,比上年增1341.3万元,增长47.74%;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5万亩,实现总产量达7.6万吨,实现产值5100万元,比上年增600万元,增长13%;种植啤酒大麦8.7万亩,总产17400吨(商品率25%),实现产值2610万元,比上年增720万元,增长38.1%;中药材种植11000亩,预计可实现收购产值1320万元,比上年增540万元,增长69.23%;水产养殖面积达2.63万亩,比上年2.61万亩增0.8%,预计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比上年增1200万元,增长31.58%;魔芋种植5040亩,预计总产量10080吨,实现产值1512万元,比上年增54万元,增长3.7%。
5、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在坚持生态优先、兼顾三大效益和退耕还林“五个结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产业。2006年新增经济林4000亩(其中:干果1000亩、水果1000亩、速生丰产林2000亩),现有干果面积15162亩,产量274吨,产值685万元;水果面积19000亩,总产水果6680万公斤,实现产值785万元;速生丰产林面积19500亩,产值(现主要是桉树)100万元;其他工业原料林2000亩,产量1400吨,产值100万元。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238万亩,占总面积的56.8%,其中:经济林总面积达55662亩,产值达1640万元,比上年增500万元;实现产业经营收入380万元,比上年增8%。
(三)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成效明显
按照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通过大力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势产业区域布局,积极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进程,产业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聚集,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布局合理化、种植(养殖)发展特色化、基地建设规模化、优势农产品经营产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烤烟、畜牧、万寿菊、蚕桑、蔬菜、中药材、啤酒大麦等七大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大坡、菱角万寿菊之乡,炎方优质马铃薯之乡,盘江优质茧丝绸之乡,播乐中药材之乡,西平优质稻米之乡、城郊商品蔬菜之乡、畜牧之乡和非公经济之乡,德泽低热河谷冬早蔬菜之乡的特色产业布局。同时,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村。据统计,全县已形成20多个畜牧养殖村、18个万寿菊种植村、12个蚕桑村、3个中药材村、2个优质马铃薯种植村、16多个蔬菜村、4个水产养殖村、3个水果村、1个“农家乐”村、1个蔬菜瓜果种植村。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固定资产规模千万元以上的7家),其中: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1家,达1千万以上的4家,500万以上的7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从事农产品加工有8家,流通有5家,养殖2家,中介服务2家,农产品加工开发深度和市场覆盖率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80%以上,初加工率达95%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行业。全县2006年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1231.29万元,固定资产26170.2万元;原料基地面积21.94万亩,加工农副产品95301吨,实现年销售产值23722.4万元,其中出口创汇262万元,净利润2841.29万元,上交税金(含减免税)1897.42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农产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粮、烟、畜等传统支柱产业得以稳步提升,万寿菊、蔬菜、蚕桑、中药材、啤酒大麦等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魔芋等后继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各类专业协会组织27个,种植和养殖大户300余户,围绕主导特色产业跑市场、搞运销的1000余人。现已初步形成以博浩生物、澜沧江、珠江农业、银龙实业等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以盘江乡蚕桑站(茧丝绸)、播乐乡中药材协会等为主的中介组织,各产业预计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3.5亿元左右,带动了全县8万多户农民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人均增收100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实现2925元,比2005年增长9.96%。二是各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认证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积极做好项目的储备申报,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即**县大兴饲料公司、**县福上福葛根酒厂、**县三维饲料有限公司;新增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品牌认证,即:珠江农业公司通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银龙实业有限公司通过了胡萝卜汁饮料国家级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努力打造“珠江源”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品牌,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县出现博浩生物、珠源无公害蔬菜、银龙蕻绿色果蔬饮料、福上福葛根酒、珠源药材、优质香米、丰雨和金光及金凤麟饲料等知名品牌,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自主品牌、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1、非农产业蓬勃发展。2006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发展壮大农村非公经济实体18个;预计到12月份全县可完成非公经济企业户4800户,比同期增长6%;从业人员13535人,比同期增长2%;完成营业收入31.93亿元,实现增加值 15.4亿元。
2、劳务产业发展强劲。按照“五个一批”(依托**县域内的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就近就地转移一批;发展县域二、三产业,消化一批;发动能人带出一批;向发达城市成规模组织输出一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704人,其中:职业教育学历培训85人、职业技能培训206人(扶贫培训171人,占职业技能培训83%)、“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3379人、实用技术培训9034人;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471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预计达8.5万人(次),实现劳务产业产值23060万元。
3、各项减负政策落实有效。一是农业税减免让农民受益增收。自2005年起,全县全面免征农业税,总额达954.42万元,户均免税114.17元,人均免税27.74元,较改革前,全县减负总额2154.5万元,户均减负257.72元,人均减负62.63元。二是落实政策直补促农增收。2006年全县共发放优质粮食良种补贴90万元,种粮农民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280万元,大型农机具购机补贴60万元,退耕还林4.4万亩兑现资金3224万元。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助农增收。自从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后,**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有79560户,共296946人,累计减免补偿260341人次,减免380.11万元,人均减免补偿14.6元,有效遏制住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四是教育“两免一补”帮农增收。2006年春、秋季学期教育“两免一补”,共对贫困生62370人免除学杂费460万元;为11155名农村中、小学生贫困生提供11155套免费教科书,共计90.58万元;全年寄宿制学校办学28所补助34.9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的问题。五是落实减负政策保增收。通过全面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一事一议”和“两工”管理,深入开展减轻农民负担专项治理,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
4、扶贫开发取得突破。2006年共完成省、市、县三级重点村建设15个(省级8个、市级4个、县级3个),投资315.1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75万元、自筹140.12万元),建设项目88件(省级53件、市级23件、县级12件);向省扶贫办申报易地搬迁扶贫项目1个,计划搬迁530人,申请扶贫补助资金265万元;向市扶贫办申报小额扶贫贷款指标600万元;协调县农行选择一批能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给予贴息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工作开展有序。
(六)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006年全县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农技推广体制不断创新,农技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八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全面推广。全县共完成推广59.5万亩,举办示范样板4.5万亩,并通过召开现场会和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形式完成农业科技培训18500余人(次),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成效显著。积极引进港啤1号、澳选3号推广种植啤酒大麦8.7万亩;引进靖麦11号举办高产示范样板300亩,完成杂交小麦试验四组展示面积50亩;举办小春马铃薯样板200亩,引进小春马铃薯新品种宣薯3号,举办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小春马铃薯样板102亩,最高单产达2500公斤,免耕马铃薯比常规亩增7%,商品薯增25%,实现亩均纯收入1160元;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10万亩,举办优质稻样板5000亩;广泛推广适宜农桑系列、育711、盛东1号等优良高产品种,播种沙伦、丰驰杂交桑。三是科技培训及学历教育有序开展。完成科技培训5.77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0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3956人,蚕桑技术培训3000人次,蔬菜技术培训2510人次,魔芋技术培训1700人次,水果技术培训980人次;万寿菊技术及土肥技术培训40000人次;播出《绿证园地》栏目22期;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84人。农业广播学校招收本科学员26名,招收专科学员5名,毕业大专学员20人。
(七)各项支农工作准备充分,成效明显
1、财政支农投入加大。一是结合“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县、乡两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全年县级财政对“三农”发展共投入4204万元,比上年增长52.37%。二是财政培育农业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加大。2006年县委、县政府安排产业配套扶持经费474万元(其中150万元用于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和基地建设补助),比上年增170.85%;新增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小区4个,扶持新建1个投资2000万元的**县中药饮片加工厂和1个投资4000万元的茧丝绸加工厂(目前**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正在投资建设)。
2、农资淡储充足,供应正常。一是淡储充足。2006计划组织供应各种化肥30000吨,农药200吨,农膜200吨。截止9月底,共购进和储备各种化肥35891吨,农药230吨,农膜200吨,分别占计划的119%、115%、110%,比上年同期增长10%、8%、60%。二是供应情况正常。截止9月底,全县共销售各种化肥30531吨,农药163吨,农膜152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0%、80%;销售各种中小农具110万元,保证了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生产需要。
3、支农贷款力度加大,农贷资金运行情况良好。一是支农贷款力度加大。2006年全县加大支农贷款力度,至9月末,**农行和**信用社共有贷款余额145885万元,其中:农行各项贷款88194万元,比年初增加了46332万元,净增率为52.53%;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57691万元,比年初增加了9546万元,净增率为16.55 %;有支农贷款余额99807万元,占贷款余额的68.41%。同业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县第一和第二,为大力支持“三农”、服务好“三农”垫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农贷资金的运行情况良好。至2006年9月末**农行支农贷款有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8%,主要投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5.99亿元,个体非公经济的发展100万元。**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4010万元,占贷款发放的69%,主要投放贷款化肥5313万元,养殖2286万元,农药、农膜籽种752万元,农业加工机械597万元,个体户、饮户、生产用房、住房、燃料、中小农具等15062万元;全县已有67206户农户享有农村信用社贷款,占农户总数的77.75%。同时为确保全县“三农”农贷资金需求,农行向上级行借款25000万元,信用社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4900万元。
4、农机化发展较快,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一是农机具持续稳定增长。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414.3万瓦特,其中:大型拖拉机214台,小型拖拉机3183 台,各种配套机具2357套(件),农副产品加工机具3812台,农用排灌机械1855台。二是农机化作业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共完成机械耕耙面积25.92万亩,占全年计划的88% ;机收小麦2480亩;抗旱抽水灌溉面积3.21万亩;机械运送农用物资20.41万吨。三是圆满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06年争取到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万元,拉动农民积极投资160多万元购买了21台大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4套,于2006年9月27日完成交机工作。四是农机监理工作和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加强。截止10月,全县共出动农机监理人数 18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播放交通宣传光碟10 场次,受教育驾驶员527人,受教育群众1085人,查处违法驾驶人数457 人,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广大驾驶员和农民群众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使全县拖拉机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五是农机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基本能满足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提高,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协调筹集资金,不断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去冬今春,全县共投资7658.45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60件,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改造中低产田300亩,改善灌溉面积12.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解决、改善农村人畜饮水3处,新增供水人口2000人;加固水库9件,新建塘坝1座,治理河道4.93公里,整修排灌渠道224.5公里,建“五小”工程3535件。突出“两个并进”(即产业结构调整到那里,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跟进到那里),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认真做好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沟渠的清淤修复管护工作和生产用水的调给,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强防灾减灾和抗洪防涝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年计划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施“万元增收计划”为核心,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打造工程”、“村庄环境靓化工程”、“素质工程”、“先锋工程”和“社会发展推进工程”,全力打造“传统居家型”、“现代经营型”、“民俗文化型”、“自然风貌型”四种新农村风格,各试点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预计创建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0元,将高于全县平均数100元左右,比上年增12%。农村电力、道路、沼气、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今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影响“三农”发展的不利条件、实际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
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一是水利基础脆弱,全县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化程度仅达57%左右,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的发展。二是农用机械应用不足,大部分农业机械主要为运输、小型加工、排灌,但机耕、机种、机耙、机播、机收严重不足。三是乡村道路和村庄道路等农村基础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困难,不利于农用物资、农副产品运输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全县农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未改变,农业综合开发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已直接严重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农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项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等问题突出;种子化肥柴油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农民种植(养殖)成本上升,隐性负担加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紧缺,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增收幅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基地与龙头存在脱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不够明显;农业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市场信息不灵,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难以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4、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力度。同时,部分领导干部农业农村工作的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强,缺乏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的观念,仍未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不善于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典型引路的方法、手段领导农业农村工作,在工作中统筹能力、“结合”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总结分析今年“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对当前农业生产能力、农民富裕程度、农村发展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既有很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必须坚定领导和服务“三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坚持强化“三农”工作不松懈,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多的精力,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努力把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努力开创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
2007年**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县委二届五次全会、县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突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谐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三个重点,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结构,着力抓好“六十万”和“121”工程建设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力争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方面得到提高,实现畜牧业、优势农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劳动力输出与转移四个突破,努力实现农业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围绕这一思路,2007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6.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7%以上,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达3120元以上;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收入1亿元以上。
2、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努力实施“六十万”和“121”工程,把**县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供应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努力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3、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构建“和谐**”。积极做好今冬明春32万亩、投入7000万元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争取工作,完成小水库、小水窖的规划。
(二)主要意见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后劲。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合现有资源、资金、项目,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拓宽建设融资渠道,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办法择优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投资、投料,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打牢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增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后劲。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结合“六十万”和“121”工程,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科学筛选确定农业发展产业,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四个重点”的思路,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重点产业投入扶持力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建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形成传统产业巩固发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后续产业逐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劳务市场建设,开发劳务合作项目,把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短、平、快产业抓实抓好,坚持三个结合(坚持县内转移与县外输出相结合、坚持季节性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坚持有序转移与自发转移相结合),做到“五个一批”,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发展劳务经济。
4、加快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5、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挖掘增收潜力。一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以减负促增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是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投入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对与农有关的企业,适当放宽相应政策,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做好项目储备,找准项目申报的突破口,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发展;积极支持农业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积极发展“龙头+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协会+农户”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五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切实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改善和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盘活存量资源,采取资源开发、产业经营、有偿服务、管理增效等形式,充分调动村党员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支部+协会、协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创办、领办、引办各类经济实体,依托协会开展产业化经营活动,领办经济协作联合会、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7、统筹兼顾,做好各项工作。一是积极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结合实施“万元增收计划”为重点的“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引导和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布局,积极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加快“六十万”和“121”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积极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搞好良种良法配套服务,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技术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四是集中精力抓好当前冬季农业开发及小春生产,及早部署2007年生产规划,切实加强和抓好明年烤烟、万寿菊、蚕桑及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的规划布局和生产指导。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深入抓好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等方面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和谐**”建设步伐。


                                           **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推荐访问:工作总结 农村工作 意见 农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