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正文

某乡镇2009-2012年山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时间:2022-01-21 15:19:10 浏览量:

        **镇是一个高寒冷凉山区乡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及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我镇山区综合开发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我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云发[2008]22号)及中共永善县委关于对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展调研的通知(永办发电[2009]14号)要求,结合**镇实际,特编制我镇2009-2012年山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
        一、基本镇情
         1、自然地理概况
        **镇地处永善西南部,介于东经103°35′—104°47′与北纬27°49′—27°51′之间。东与本县墨翰乡接壤;南接茂林、大兴;西邻黄华;北与水竹乡交界。幅员面积291.072平方公里。
        境内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最高海拔米田村境内镜子山3189米,最低海拔是万和村境内柯榔村民小组540米,相对高差2649米,年降雨量992.3毫米,年平均气温12.1℃,年日照时数1240小时,无霜期189天。由于受立体气候影响,冷涝、干旱、春寒等自然灾害频繁。
全镇地势为东高西低。呈高台状南北向斜褶。岩层以石灰岩与玄武岩共生体为主,砂壤土为主要土壤面积,土壤深度22—32厘米,PH=6~10。
        全镇位于五**山脉主峰之下,五**山脉把当地水资源切割成南北二个水系,南系汇集于梅家河、涂家沟流经墨翰,汇于洒渔河注入横江。北系则汇集到三道水小河和柯榔季节河,注入金沙江。年平均流量17000m3,其中雨季占77.4%,枯季占22.6%。因山高谷深,二半山以下地带缺水状况较为突出。
        2、社会经济状况
       (1)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246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户数9975户35689人,其中:农业户9765户35259人。分别占总户数人口的97.89%和98.79%。有汉、回、彝、苗、白、哈尼、羌等七种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3人。
       (2)全镇现有劳动力19068个,其中劳动年龄内17293人(男劳力8867个,女劳力8426人),外出务工人员7039人。
现有从业人员有184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4707人占79.50%,从事二、三产业3792人占20.50%。
        (3)耕地资源现状:
全镇共有总耕地面积48691亩,常用耕地面积39973.5亩,其中水田2562亩,旱地面积25625亩,25度以上坡耕地8718亩,林地面积195420亩,森林覆盖率为28.8%。牧草地241530亩,其中:荒草地面积70103亩。
        (4)农业生产水平
**受立体气候影响,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地方经济收主要依靠粮食作物、烤烟、绿色产业群和畜牧业等支柱产业,所以大力推广适用科技尤为重要,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推广地膜玉米,洋芋高厢垄作,水稻旱育稀植,规格化套间种等很多适用科技,得到了群众认可。2008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941亩,粮食总产量1428.6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05公斤。
        (5)农业服务科技体系基本建立,但是还很薄弱,目前镇农牧站共有25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9人,高级工2人,职员3人。每1410个农业人口才拥有一个农技人员。
        (6)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9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234万元(农业收入4397万元;牧业收入3204万元;林业收入633万元);第二产业收入80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307万元,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8元。
         (7)畜牧业生产情况: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8240头(匹),肉产量288.6吨;生猪存栏27383头,出栏23002头,肉产量2012.3吨,羊存栏10374只,出栏5466只,肉产量118.25吨,家禽存栏28419只,出栏17815只,肉产量32吨。
         (8)2008年,地方财政补助收入838万元,财政支出 838万元。
         3、基础设施状况
         (1)水利
全镇现有蓄水池56个,水窖426个,建有人畜饮水和烟水工程管网46.5KM,有灌溉渠道36.8KM,由于覆盖面积有限,二半山以下地区灌溉用水还相当困难。人畜饮水方面,至今还有9762人和7693头牲畜饮水困难。
         (2)交通
省级公路横穿全境54公里,连接5个村28个村民小组896户,县乡公路45.5公里,连接墨翰、大兴。乡村公路62.6公里连接了南林、米田、狮田、新店、后山、黑寨、松田、官寨6个村委会。
         (3)电力
全镇14个村民委员会,246个村民小组中已通电182个村民小组,目前尚有64个村民小组未通电。
         (4)通信
通讯条件较为方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在镇内建有基站,移动电话达1500余部,程控电话达850余部。中国网通已在**建立基站,大灵通电话已向偏僻乡村延伸,目前已装机60余部,13个行政村已通电话。
         (5)安居
         全镇农户住房普遍为土木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低。房屋亮化、院坝硬化、户间道路硬化率极低,群众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容村貌有待改善,至今还有300余户农户居住在茅草房、危房里。
         (6)能源
         在能源使用上,用上节柴灶和沼气池的农户还相当少,农户还普遍停留在传统的生火做饭模式下,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4、社会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1)教育事业
         辖区内共有学校52所(其中中学2所),教师313名(小学207人,中学106人),学生6527名(小学5058人,中学1469人)。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小学、初中已全面落实“两免”,小学半寄宿制补助1686人,初中半寄宿制补助11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1%,巩固率为99.8%,辍学率为 1.33%,初中生毛入学率为95.72%,辍学率为 2.84%,
        (2)社会文化事业
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但文化事业设施滞后,全镇有文化站1个,但没有文化活动设施。有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设立的广播站改建而成的电视接收差转站,因设备陈旧,导致功力不大,电视信号不稳。卫星地面接收器在通电的村组基本普及,电视收视率达53.2%。体育设施相对滞后,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3)医疗卫生事业
全镇有镇卫生院1所,**卫生院综合门诊楼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医务人员20人,其中:中职以上职称1人,主治医师1人,护师1人,高级工1人,一般医务人员17人,病床20张。村卫生所6个,村医生32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山区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争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高度重视山区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思路
        立足镇情,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平安、和谐**),抓好两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解决三大难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实施四大战略(科教兴莲、温饱安居、增收致富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个突破(畜牧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突破1000万元、农村通电率突破100%、经济林果突破25000亩和二、三产业产值突破4000万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2009—2012年全镇山区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具备一定的规模,全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更加发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到2012年,全镇主要几项指标为: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360万元,年均增长15%。
        ——粮食总产量达到1635.62万公斤,年均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443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7‰以内。
        ——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
        ——通电和人饮解困覆盖面达100%。
        ——适龄儿童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三、山区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
        (一)基础设施
        1、“四三二一”建设
       “四”即“四建”:一是集镇建设,按照“三纵三横”、“农、畜、果”的集镇规划,力争对新立街、步行街、老立街进行改造,对新横街进行延伸,扩大现有市场,改变拥挤堵塞的现状。同时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启动五**大道、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和水果市场建设,并对未硬化的街道进行硬化,使集镇建设有突破性的进展,真正形成中心集镇的局面,使其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逐步实施“六通五改两建一提高”,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三是安居建设,对受“5.12”地震、冰凌雪灾影响和居住茅草房而未享受改造项目的农户实施住房改造。四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农村小学基本实现“六配套”。
       “三”即“三点”:一是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基点,“围绕县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畅通化、内外交通网络化”的目标,确保境内公路畅通无阻;2009-2012年,力争修建黑寨岔河至万和段油路;合理规划,择优布局,积极稳妥推进村社公路建设,使全镇镇村公路通畅率达100%,村社公路通畅率达95%以上,同时抓好建、管、养等环节,走村民自治之路,使全镇交通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作为昭永公路中点站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二级客运站的作用,使镇级客运市场逐步规范,并在条件成熟的村开通客车;二是把矿产及能源建设作为一个基点,对境内的铜、铁、煤、石膏等矿产资源进行全面勘测,摸清家底,招商引资,力争创建2-3家有一定规模的洗选、冶炼厂。大力推进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普及,使河坝地区沼气池覆盖率达到20%以上,太阳能进入条件成熟的农家。三是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基点,全面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竭力争取通电话、通网络项目,支持搞好“兴边富民通信”工程,提高全镇信息化水平,形成以集镇为中心,覆盖全镇的信息网络。
       “二”即“两库”:一是协调、支持、配合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水库正常运行后,对右干渠进行改造和延伸,用以解决新店、南林、文潭、松田4村农业灌溉问题;对左干渠进行加固和延伸,用以解决万和、和平、松田、文潭4村农业灌溉问题,实施田间沟渠50000米,基本解决江边河谷地区经济林果成片缺水的问题,特别是对已连片投产的花椒实施20000米管网工程进行喷灌。二是争取早日立项启动梅家河水库建设,待水库运行后建一条“梅-米”灌溉渠,解决米田、狮田2村的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问题。
       “一”即“一电”:以农网改造和无电人口通电工程为契机,争取以每年覆盖10-20个村民小组的速度,在2009-2012年期间,全部解决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
        (二)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三主三辅三平台”,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一是在江边河谷地区,把狮田、新店、松田、和平、万和5村作为一个发展平台,以种植花椒、白蜡虫、桔橙、枇杷、樱桃等经济林果为主,以发展沙仁、魔芋、生姜、土瓜、烤烟等经济作物为辅;二是在二半山区,把**、米田、南林、文潭4村作为一个发展平台,以种植玉米、烤烟、马铃薯、核桃和发展生猪养殖为主,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为辅;三是把黑寨、后山、大荡、六井、官寨5村作为一个平台,以养畜为主,以种植天麻、党参、杜仲等山药村为辅。按照“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的发展思路,逐步推进。
以八项产业建设作为支撑:
        一是农业产业,对二半山区的米田、**、南林、文潭以及狮田、新店的上半部,主要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量为切入点,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巩固种植面积,以上级打造沿昭永公路线丰产栽培示范样板为契机,加大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大力推进单株密植、地膜玉米、马铃薯高厢垄作、反季节蔬菜示范基地等农业生产建设。
        二是畜牧产业,主要规划在高寒冷凉片区的六井、后山、黑寨、大荡、官寨5村,抓好“四点”、“一带”建设。“四点”即抓好“后山种草养畜”、“官寨生猪品种改良”、“大荡黄牛冻改”、“六井黑山羊扩繁”四个点,以点促面拉动全镇畜牧业快速发展。“一带”即建好5村的人工种草养畜带。力争在2009-2012年期间,将我镇发展成为全县“三群两基”战略实施重点乡镇。
        三是经济林果产业,规划在狮田、新店、松田、万和、和平、文潭、米田、**8个村,狮田、新店、松田、万和、和平5村以发展花椒、白蜡虫产业为主,以樱桃、枇杷、膏桐为辅;文潭、米田、**3村以发展核桃产业为主。到2012年,使全镇花椒产业达20000亩,女贞树面积达5000亩,核桃面积8000亩,其它经济林果面积达6000亩,使经济林果产业产值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四是烤烟产业,主要规划在米田、**、新店、文潭、和平、万和、松田、南林8个村,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好已取得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扶持和指导好烟农,到2012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既要巩固和实现好“万担乡镇”目标,又要使烤烟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烤烟收入1000万元。
        五是中药材产业,充分发挥中药村、山野菜等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六井村野生天麻种植为突破口,在后山、官寨、大荡、黑寨以试点形式带动种植,同时发展种植党参、半夏、鱼腥草等药材,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内引外联,以“公司+基地+农户”、“项目+农户+市场”和“协会+农户”等形式多方集聚资金,全面提升野生药材种植和加工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工业产业,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以农网改造为契机,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建2-3家玉米、洋芋、苦荞深加工厂,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得到充分发挥。并依托铜、铁、煤等矿产资源优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规范并整治矿业秩序,合理有效地开采和利用资源,支持配合好详和铁矿、观音岩铁矿在投资建设中的征地、用工等问题。
        七是旅游产业,按照“四点一线”的思路,整合资源,抓好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事业。“四点一线”即以全县八景之首的五**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点,以新店三道水蒋家桥、六井优美的自然风光、官寨税家岩洞为辅助点,以和平如苍龙出海的盘山公路及**300余年老县城的悠久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为一线,打造旅游产业,以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八是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位于昭永公路中点及永善到墨翰、茂林、伍寨、码口、大兴等乡镇中转站优势,用好用足上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支持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并建立公开、平等、诚信的市场和行业秩序,改造提升运输、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形成特色,增加整体竞争力。
        这八项产业建成后,**镇打造的农业农村经济三个平台就全部形成,届时,全镇的农村经济收入将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3000元。
        (三)社会各项事业
        教育事业:要逐年增补教师,改变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到2012年,全镇全部取消代课教师。逐步取消偏僻边远的一师一校及单小,整合资源,收缩教育战线,把偏僻边远的学生逐步集中到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村级中心完小学习。
        科技事业: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会,借助劳务输出为农增收致富。在2009-2012年期间,着力培养和建立5支队伍,即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队伍、农业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产品营销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文体事业:积极发展民间文体事业,到2012年,使全镇各村都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并配备有专门的图书室和文化娱乐室,使80%的村都建有蓝球场和乒乓球桌,同时争取在2012年前建成**集镇文化广场。
        卫生事业:到2012年,使全镇各村都有卫生室,并配备有一定素质的卫生员,使全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彻底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生态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方针,认真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两稳(稳定退耕还林面积、稳定天然草场面积)、一带(在江边河谷地区建经济林果带)、四加大(加大护林防火工作力度、加大补植补造力度、加大四旁植树力度和长防林、天然林管护力度)工程,到2012年,过境公路沿线的绿化面积达80%,争取资金建设好集镇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建设绿色**、生态**。
        民生事业:一是社会保障,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把被征地农民、村干部等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在集镇建立敬老院。二是扶贫开发,2012年前,彻底消灭茅草房、杈杈房,全面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对全部危房进行加固改造;加大对高寒贫困地区的扶贫攻艰力度,使整村推进中的扶贫产业都充分发挥效益;80%的自然村、社都实施户间道路硬化,90%的自然村、社都实现三通(通水、通电、通路),100%的失去生存条件的村落都实施易地搬迁,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有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以上,使劳务收入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新农村建设:继续捆绑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投入,在原有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到2012年,力争再增加5个示范点,并使其产业初具规模,“六通、五改、两建、一提高”全面实施,脏、乱、差、臭现象彻底改变,全面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四、我镇山区综合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1、产业发展现状
        按照“三主三辅三平台”的发展思路,我镇绝大部分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方面,我镇以米田、**、南林、文潭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平均每年种植水稻满栽满插2500亩以上,地膜玉米16500亩以上,马铃薯种植20000亩以上,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以上,种植反季蔬菜2000亩以上,油菜种植5000亩以上。2008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4286.1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05公斤,基本实现了稳粮调结构的目标。在畜牧产业方面,高寒片区的5个村以发展畜牧为主,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畜牧产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牲畜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生猪的品种改良、黄牛的冻精改良、山绵羊的接种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年均生猪存栏达30000头以上,大牲畜存栏10000头(匹)以上,羊存栏11000只以上,家禽存栏28000只以上,出栏率均达70%以上,畜牧产值年均达3000万元以上,基本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在经济林果产业方面,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全镇花椒面积达12000余亩,核桃面积4000余亩,女贞树3000余亩,枇杷2000余亩,樱桃1000余亩,年均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在矿产业方面,已招商引资2家颇具实力的矿业公司投资我镇矿产业,预计投资上亿元,可为我镇第二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其它产业方面,已种植人工天麻1500余亩,半夏200余亩,党参300余亩,中药材的种植已逐步得到发展;今年烤烟草签合同近4000亩,基本可以实现 “万担乡镇”的目标。
        2、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是在集镇建设方面步伐缓慢,亟待建设的项目很多,但都未得到实施,特别是老城区未得到改造,一直以老面貌呈现世人,导致集镇虽然面大,但集市拥护不堪,功能不全,没有很好发挥幅射带动作用。二是在水、电、路方面,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镇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实施了多年的人畜饮水工程因年久失管已不能正常使用,还需要花很大的资金、精力进行恢复或重建;农业灌溉水利设施十分薄弱,除**水库的左右干渠外,几乎没有什么灌溉渠道,解决江边河谷农业灌溉问题还十分艰巨。14个村已实现了村村通电,近16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农网改造,但仍有64个村民小组未通电,且大多集中在偏僻边远的地方。14个村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村社公路仅占20%左右,因资金短缺绝大部份公路都未得到很好的管护,导致很多公路通而不畅、通而不达。三是在教、科、文、卫方面,全镇共有学校52所(其中中学2所),教师313名(小学207人,中学106人),师资力量短缺,教育发展缓慢,虽然“扫盲”和“普九”顺利通过了验收,但都是低水平过关,一些偏僻边远的一师一校和单小不仅校舍简陋,而且很难找到代课教师,受打工、贫困、读书无用封建思想的影响,控辍保学工作难度极大。全镇已新建8个村级卫生室,但医务人员缺乏,村级缺医少药现象仍很突出。全镇无文化室,体育设施缺乏,体育器材单一。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还很低,仅达53.2%。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广大干部群众仍有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我镇山区开发的最大障碍。
        2、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地处高寒贫困地区,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政府仍然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镇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气候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
        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虽已按照县委提出的抓好“三群两基”建设,着力打造“沿江百里绿色产业经济带”的发展思路,提出并实施了蔬菜、水果、干果、畜牧、药材等五大产业发展战略,但长期以来受投入不足的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产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4、经济增长点少,发展后劲不足。我镇由于地理、气候、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后山村种草养畜中,大多农户无资金投入,仅靠扶贫开发资助等,难以规模推广。
        5、发展的环境还亟待改善。**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又是集山区、库区、老县城、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大镇,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库区移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等,都给山区开发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山区综合开发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五、对山区综合开发与其它项目结合的做法、打算、意见及建议
        我镇对在山区综合开发中,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与农民增收、向上级争取项目与上级惠农政策相结合的做法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加大宣传,提高涉项群众的认知率和参项积极性,加大项目追踪监督力度,使各项目均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我镇对在山区综合开发中,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与农民增收、向上级争取项目与上级惠农政策相结合的打算、意见及建议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捆绑项目,而且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直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为止,避免出现断资断发展的现象。在整村推进建设中,不仅要加大注入资金的力度,而且不硬性分配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比例,对于有稳定经济收入的项目点,可以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规划的项目点,可以全部投入产业建设,使项目点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上哪样弱补哪样,促进其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有市场潜力、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给予大力的扶持和投入,如我镇的白蜡虫、人工天麻等,不仅在资金上予以投入,使其增强发展后劲,还要有人才作保障,在技术上得到帮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率先解决“三通”问题,彻底改变基础设施脆弱的局面,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农民增收问题上,要打破传统农业格局,根据市场发展特色经济,可以采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用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产业,使长期以来在农村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农户以股东分红的方式实现收入增长。在向上级争取项目与上级惠农政策相结合方面,是否能够打破常规,把面对千家万户的上级惠农资金集中起来,集小流成大海,与向上级争取的项目资金一道,直接用于山区开发,一个片区一个片区地进行开发打造,这样有利于提高山区开发进度。(杨仕全)

推荐访问:总体规划 综合开发 乡镇 山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