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诱因及其应对措施

时间:2022-02-12 15:16:57 浏览量: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事关统计的信誉、形象及未来的发展前途。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由来已久,与统计工作相伴相生。数据质量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单纯的所谓“弄虚作假”等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基层一方面的问题,要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地分析对待,建立长效机制,从战略的高度,系统地解决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诱发性因素

        
    产生统计数据的诱发因素很多,有制度层面的、有技术方法上的、有基层基础方面的、有统计队伍素质的问题、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人性化弱点的问题等等。归结起来五条:
         
    1、体制障碍制约统计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所谓体制障碍,有宏观体制上的,也有微观体制上的。从宏观上看,①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精简机构人员,控制人员增长,特别是控制基层的组织机构过度雍肿,制约了统计力量的增长,同时对统计站的裁减也让基层的统计人员失去了身份的认同;②各部门、各系统间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管理体制又给统计信息的共享利用增添了障碍,造成了数出多门、标准炯异的局面;③在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较看重手中的行政权利、比较依赖自上而下的考核督查,而忽视基层民众的呼声及社会化的监督,诱发了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发生;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市场经济的主体即各种企业及自然人之间没能实现充分有效的对接,服务屈从于管理,行政手段适应不了市场经济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各种经济主体的义务意识淡化,自觉接受调查的配合意识差。从微观上看,①双轨制统计管理体制造成了地方政府与上级部门间认识上的差距及行为上的错位,让基层统计人员无所适从,开展统计工作易陷“两难”的尴尬处境;②统计经费预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明了,导致部门与政府互相推诿,县乡村三级的统计经费来源渠道不够通畅,在统计任务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开展统计工作的难度增大,从而制约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③由于统计立法的先天性不足,致使《统计法》成为当前法律体系中最弱的弱势法之一,通过统计执法促进数据质量提高的效果不明显;④村级工作人员到底是要以何种身份出现,其工作经费及劳动报酬应由谁来负担,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说明,导致基层的统计工作失去主体性。
        
    2、统计基础薄弱制约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统计数据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农村基层及居民,取材于财务报表、日记账、回忆记录、村主干的印象,记忆、记账准确与否,决定着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而这些源头的记忆、记账却有着诸多基础性的条件制约。仅凭这些模糊的记忆等是无法满足精准的统计调查的。一是企业老板的逃税意识促使企业不愿记账或记多套账,以规避各项检查,而很多限下企业也根本就不记账,从生产到销售整个工作流程的成果全在老板一个人头脑里;二是众多部门向企业布置财务或统计报表,让企业产生较重厌烦或抵触情绪,抵消了企业的很大一部分责任意识;三是以户为单位的调查对象众多、分散、细小,基层调查者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时间进行大量调查工作,使得统计数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四是广大农村调查对象本身对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没有一个准,既不会进行计量,也不会进行记账,过一段时间则基本淡忘,即便是要求记账也是丢三落四的,或者根本就不懂得如何记账。建立在如此现实基础之上的统计数据,确有“空中楼阁”之感。
        
    3、统计方法制度滞后影响统计数据质量。根据国家的调查制度改革模式,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是:以抽样调查为主、周期性的普查为辅、全面的定期报表作补充。作为国家宏观管理,这种方法制度的定位无疑是科学适用的。但到基层则必须因地、因时、因事而论。就农业生产统计来说,沿用的是直上而下布置、直下而上报送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在当前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细小的家庭是生产的主体,凭村级秘书一人之力是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这种所谓的“全面”实质上是不全面的,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从有规模以上、规模以下分组之后,基层的工业经济统计即出现断档,未分类之前,各乡镇还能根据企业办的明细报表统计出全部工业企业经济数据,分类之后,规模以下改抽样调查,样本量只能满足省市推算用,对县乡两级均无代表性,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统计需要,加上目前企业办的功能逐步弱化,对企业统计也是鞭长莫及;除工业经济统计外,目前还开展了人口、劳动力、价格、企业景气、商贸、服务业等大量的抽样调查,这些调查对基层基本上是没有代表性的,也无从推算当地的经济总量,结果是白忙活一场;近几年普查密度过频,任务过重,技术要求过高,与基层所处的环境、经济基础、组织力量、人员素质不相适应,让基层疲于应付,反过来又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对部门统计,目前是有效监管不足,协调机制不全,共享平台不完善,统计事权分工不明,重复统计偏多。无论是采取何种统计方法制度,基层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在统计力量、统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很难在满足上级与本级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只能够是被动地跟着上级的步调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统计工作力量薄弱制约统计调查的质量。统计队伍决定统计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是现有的基层统计力量不适应日益增长的统计任务,统计调查任务是一个一个接踵而增,从国家级到市县级层层加码,而一名基层统计员却要负责一个乡或一个村的全部统计任务;一方面是基层的统计员成为一个“万能”的行政工作者,除了统计工作之外还要担负几乎所有其他的行政工作,根本没有多少精力来思考统计业务上的事情;另一方面要聘请吸收社会富余劳动力从事基层的统计调查又缺乏有效的机制及可靠的经济基础。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形成显著的矛盾,制约统计调查的深入开展。同时,统计队伍的素质得不到保障,一方面是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大量的有一定素质的人才外出就业或流向其他高薪行业,新生的统计力量补充不上;另一方面是统计知识培训跟不上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过分依赖短期培训,而忽视了中长期脱产培训,缺乏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统计知识、统计技能再教育;再一方面,在接受统计培训时基层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费用,也抑制了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基层的统计知识更新慢,业务能力低制约了统计调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成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软肋。
        
    5、人性弱点诱导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发生。人性弱点是与生俱来的,这些人性化弱点只有在一个好的机制监管下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当人性化弱点被无限放纵时,它就会诱发许多社会矛盾的发生,表现在统计工作上即为虚报浮夸、拒报瞒报等违法违纪的行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左倾冒进主义的漫延,在“超英赶美”的鼓噪下,统计数据也曾一时赶超了“卫星”的运行速度。而目前在政府各部门主导的各项考核督查中,在大众监督等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人性的弱点在某些环节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企业、自然人等不愿申报调查数据就是害怕自身付出或失去较多的物质利益。
        
    二、正视现实,综合治理统计数据质量
        
    既然统计数据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就必须正视现实,针对数据质量问题的诱发因素,系统地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做到标本兼治,持续发展。
        
    1、加快统计体制改革,促进统计工作良性发展。一是要完善县乡村三级的机构建制和组织人事管理,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探讨选择最佳的管理方式,以解决基层统计人员有任务、无身份、婆婆多的混乱局面,要根据统计任务确定人员编制,改变基层统计势单力薄的状态,要研究解决将统计管理有效地延伸到村一级的途径。二是要建立有效的统计经费预算管理体制,确保统计经费来源可靠、按需供给、长期保障。三是要健全部门统计管理,把好项目审查、备份关和数据审核、发布关,切实建立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统计信息使用效益。
        
    2、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确保统计调查有效运转。一是要转变思维,革除过去那些片面追求小而全的观念,勇于破旧立新,敢舍敢取。二是实现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的有机统一,避免重复劳动、无效劳动,做到科学可靠、互为补充,当前的农业生产统计应以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为基础、辅之以部门统计为补充,丢弃过时的全面统计报表。三是要健全指标体系设计,优化调查表结构,舍弃过时的、不可行的、不切实际的指标,减少调查表中的派生指标,一些派生的、分析计算指标交由电脑自动生成。例如工业生产统计,按照“一套表”的模式,将产量指标、价格指标、能耗指标、劳资指标、科技指标、投资指标、财务指标等基础指标整合为一张表,产值、增加值指标、同期指标、其他质量分析指标等可通过计算机生成一系列的综合汇总表。这样既可减轻基层负担,又可减少工作误差,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四是要兼顾上下需要,一些通常的调查项目在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样本时要考虑能够同时满足基层的分析应用,以避免基层陷入“为谁而做?为何而做?”的困局。统计数据的操作处理系统也应根据基层的现实水平及应用需要,提供更加快捷、简便、实效的应用平台,让基层有能力进行表格设计及各种数据的加工整理分析,而不是仅仅提供一种录入上报的工具。五是要实现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的有效融合,在把好项目备份关和数据审核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职能,部门能做的放手让部门去做,以减轻基层统计部门力量不足的压力,变抓事权为抓监管。六是要建立科学、统一的国家标准体系,分别由相关的职能部门集中统一赋码,各部门间定期交流,共同使用,强制执行。
        
    3、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服务水平。要通过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以吸引社会的有志之士从事统计工作,激发统计人的敬岗爱业精神。从有利于统计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统计人才培训。增强义务培训意识,减少培训上的利益驱动,扩大中长期培训面,以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培训的效果。统计培训应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基层的实战能力,以解决因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系统误差。
        
    4、强化监管,确保统计工作的正确方向。强化监管,包含法律监督及社会监督两个层面。因此,加快修订《统计法》是必要的。新的统计法应该更加明确立法的宗旨是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确定统计工作的方向。条文内容应该更具体化和更有操作性,并增强执行力,改变旧法中空洞无物的状态。应将机构的改变、人员编制职数、经费来源、预算安排、基层人员的组织任用、部门统计的规范等法制化,利用法制规范替代行政文件,确保统计管理有效运转。针对人性弱点的影响程度,法律的监管对象应有所调整,而不是片面地以调查对象为重点。自上而下的法律监督应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让社会公众参与统计监督,形成一个综合的监管机制,以有效遏阻人性弱点在统计数据上的放纵。

推荐访问:诱因 统计数据 浅谈 质量问题 应对措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