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湖北荆门探索建设节水型社会之路(姚传军)

时间:2022-02-20 15:14:48 浏览量:
 

在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同时,水越来越被人类所重视。如何利用水资源,如何做到人水和谐?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这个特定的日子,更增加我们对水的思考。自2006年11月,荆门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30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以来,在探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立节水制度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制度是基本。2006年底就开始,在水利部水资源司的指导下,荆门市联合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编制了《荆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07年5月,该规划通过水利部评审,报湖北省政府正式待批实施。同时,注重以规划为总纲,统领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着手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规定。《荆门市水功能区规划》、《荆门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市政府已颁布实施;《荆门市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市政府正在审核,即将颁布实施。《荆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荆门市入河排污口调查》、《荆门市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等已编制完成。《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荆门市水资源管理调度方案》等10多个制度正在抓紧制订。

 

在水资源配置上,该市采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缺水地区以总量控制为主,丰水地区以定额管理为主。目前,我市正在制订《荆门市用水定额标准》、《荆门市用水定额管理办法》等技术、管理文件,建立起用水定额管理制度体系。把用水定额管理分为政府宏观调控、供水行业管理及对各用水户管理三个层次,实行“统一负责、分级管理,定额管理、总量控制,计划供水、合同约束,计量用水、按方收费”的办法,建立起有荆门特色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大力建设节水工程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想适应的工程体系建设,近几年来,荆门市在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支持和动员工业企业投资建设节水工程中花了不少工夫。衬砌灌溉渠道,配套改造田间工程,推广微灌、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都在这两年中得到大力发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已由8%提高到30%以上。三干渠、石门、惠亭等一批水库、泵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相继启动实施。荆门石化投资建设的重点节水项目——锅炉RO浓水回收利用装置建成运行后,一年节水40万吨。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投资5445万元,采用精制棉高级氧化制浆工艺和改良型AB生化废水处理相结合的技术。项目实施后,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年节水320万吨,减少废水排放326万吨。

 

为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007年,荆门市投资近100万元完成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部分软件开发、集成、调试,机房、部分硬件等网络改造工程已通过水利部验收,目前,正在实施二期工程。项目竣工后,可对江河湖库的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在线监测,及时了解各江河入境和出境水质水情变化,实现水质安全监控、水量安全监控、灾害控制三大功能。

 

防污治污促人水和谐

 

建设节水型社会,防污治污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2年多来,荆门市对重点水功能区完成了纳污能力计算,明确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最低生态流量和河流各段的纳污容量,并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控制排污总量的重要依据。定期对汉江、漳河等主要水域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向社会发布水资源公报及水质监测情况等。

 

竹皮河是横贯荆门城区的一条季节性河流。长期以来,由于上游截流蓄水,中游化工企业直接排污,导致全流域时常断流,河床淤积,水体发黑,水质恶化,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沿岸群众苦不堪言,特别是下游群众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提高水环境纳污承载力,解除水安全威胁,改善下游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我市采取雨污分流、集中污水处理、漳河水库四干渠发电尾水补水等措施进行河道综合整治,如今河水清澈,两岸靓丽,特别是城区段已成为市民观景休闲的亲水平台。

 

节水建设任重道远

 

以节水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建立,民众的参与是基础。只有唤起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的强烈意识,把节水的愿望变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实际行动,把建立节水型社会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节水型社会才能建设成功。

 

目前,节水型社会建设良性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许多工作完全依靠水利部门自筹资金开展。荆门市将建立包括各级财政、民间投资和银行融资等多元化的节水投资渠道,争取从每年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资金及水利建设资金、城市建设费用中切块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对节水技术、工艺研究开发推广,重点节水项目建设和节水政策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大规模的制度创新,从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为主。荆门市将尽快制定、实施一系列配套制度,把高效、综合利用水资源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尽快建立完善有关节水政策法规,科学制定节水计划,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节水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

    

推荐访问:荆门 之路 湖北 节水型 探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