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三峡农村移民安置带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构建(黄玲,等)

时间:2022-02-24 15:09:20 浏览量:
 

 

作者:黄玲 鲁华

摘要: 随着三期移民任务的完成以及四期移民工作的启动,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在基本实现“移得出”的移民安置目标后,如何真正实现“安得稳、逐步能致富”是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带,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就业安置容量的限制,决定了该地区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移民致富。从分析安置带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该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

关 键 词: 农村移民;安置带;产业模式;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D632.4 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并有移民任务的地区。该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东起湖北的宜昌,西至重庆市主城区,涉及20个区(县),总面积约7.9万km2 。

三峡工程的成功必须依赖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完成。此项工作于1993年正式实施,规划至2009年完成,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和专项设施复建等内容。其中,由于农村移民人数多,安置带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安置容量有限,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正是将其作为研究的地域范围,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探寻安置带产业发展的模式,为安置带的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2 农村移民安置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优势分析

安置带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江多年的孕育使得库区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农副产品中,奉节的脐橙、涪陵的榨菜已享誉世界。江津、巴南的花椒,开县、万州、武隆等的优质瘦肉型生猪,忠县的长毛兔全国闻名。同时,石柱黄连、丰都青蒿、巫溪党参、忠县红豆衫等特色中药材也在全国打响了名号,其中,石柱的黄连产量占全国的60%,质量居世界之首[1] 。

旅游资源向来是库区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在这条西起山城重庆,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沿岸600多千米长的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上,分布着13个国家级文物单位,5个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和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见表1[2] 。这条黄金线在20世纪80年代就列入全国10大风景区榜首,随后,也被连续列为中国政府向世界推出的风景名胜区榜首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带中最有争议的一项资源优势是劳动力。因为工程的建设,大量土地、工厂被淹,许多移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如何转移数量巨大的劳动力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却从另一面也反映出库区安置带中存在大量可供利用的劳动力,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2.2 劣势分析

安置带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最有代表性的重庆库区为例,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峡库区第一产业的平均值高出重庆市15.4%,第二产业的低7.9%,第三产业的低4.5%。虽然较往年而言,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更趋于合理,但从个别分析比较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巫溪县的第一产业高出重庆市约24%,差距相当大,巫山、巫溪第二产业低于重庆市约24%,开县第三产业低于重庆约10%[2,3]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产生连片带动效应。由于开发程度低以及资金的匮乏,库区的基础设施和住宿接待等整体旅游设施落后,离旅游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区域管理缺少各区县之间和跨区县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致使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开发整合力度弱,不能起到经济联动效应。

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就业压力大。随着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库区农村移民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具有专门技术和技能的人力资源却仍较缺乏,不能满足产业的升级换代,转移就业的能力较弱。

3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安置带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运作方式还仍以农耕为主。库区流行“10079”部队一说(1代表扁担,00代表两个粪桶,7代表锄头,9代表粪瓢),这说明库区农业还是小农生产,并没形成规模化经营。同时,从农业的播种面积来看,粮食作物是占比例最大的一块,生态农业和农业服务业占的比重较小。牧业中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比例较大,呈现典型的“粮猪型”结构局面。以第一产业占比重最高的巫溪县为例,2006年的总播种面积为81284hm2 ,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66114hm2 ,占总播种面积的81.3%;2006年的肉类总产量为38722t,其中猪肉产量32324t,占该县肉类总产量的83.5%[3] 。

究其原因,首先土地本身的原因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村移民戏称的“巴掌地”、“草帽地”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土地的规模,而且175m以上的土地多为贫瘠的山坡,加之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要退耕还林,因此要进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条件有限。其次,人们的思想观念没能及时转变,“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观念仍然很强,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没有信心。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3.2 工业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库区工业经济虽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实力不强,且各区县发展不平衡。离主城区较近的区县受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工业发展相对较好,但离主城区较远的区县,工业发展都比较落后。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所占比例不足企业总数的1%,专业化、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同时,由于库区安置带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因此产业空心化问题依然存在。

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探究其原因。首先在讨论是否修建三峡工程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规划线下不准投资,使许多企业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机会。此时,正好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差距越来越大。其次,库区企业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三峡工程动工前,就存在大量的亏损。中央以“关停破”1397家工业企业为主的移民迁建结构调整方案的实施,加速了库区产业空心化步伐。再就是在移民工程启动的初期,追求短期利益,盲目上马一批以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的低档次、弱竞争力的项目,如小水泥厂的大量建设。在移民工程迁建时,确实有所收益,但随着城镇迁建的完成,这些企业也面临倒闭。在旧的企业消失或失去竞争力时,库区又没能及时培育新的支柱性企业,从而形成了错位[4] 。

3.3 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结构不尽合理

从3种产业的比例结构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产业内结构还不尽合理。目前,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在库区移民安置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显示,15个库区县的旅游业直接就业的人数为8.8万人,其中,属于移民直接就业的有1.76万人,间接就业的有7.56万人,成为三峡库区提供就业机会仅次于种植业的行业[3] 。但安置带中金融业、卫生医疗社会福利等较之重庆市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①因为移民安置带多属于175m以上的山坡地带,本身经济实力薄弱,吸纳资金非常有限。②重农思想严重,认为第三产业是“副业”的思想仍旧普遍,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社会服务业。同时,因为行政区划、地方利益的驱动,使优势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反而互相拆台,造成结构失衡。

4 安置带产业模式的构建

4.1 特色产业模式

库区可以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库区有着丰富的农副产品,有利于建立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带;如以奉节、忠县、江津等地为中心的优质柑橘产业带;以涪陵、万州为中心的榨菜产业带;以开县、万州、武隆等地为重点的优质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石柱黄连、丰都青蒿、巫溪党参、忠县红豆衫等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带[5] 。同时,构建库区盐气化工、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建材、装备制造等行业综合发展的工业特色产业体系,其中万州的盐气化工园还是重庆市着力打造的三大特色工业园区之一。

4.2 品牌产业模式

品牌的打造不仅仅限于工业产品,对农业和第三产业也同样适用。目前,库区就应积极打造品牌,构建品牌产业模式。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积极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打造三峡黄金旅游精品线路,让三峡旅游成为世界级精品。在第三产业中,积极打造库区劳务品牌,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如2007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中国就业论坛暨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会上,“巫山建工”荣获“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称号,而该品牌的打造也为巫山县增加劳务收益3000万元。

4.3 科技产业模式

经济的发展要求产业升级换代,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的发展、人才的集聚,因此,构建科技产业,实现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带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不断提高竞争力。首先应加大对库区的投入,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并完善如忠县博富文柑橘示范基地那样的一系列农业科研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能力。其次,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以绿证工程、能人带动工程、农广校、职教中心、信息网络等为依托,大力开展种、养、加、贮、销等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乡土科技队伍、营销队伍和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再次,加大二、三产业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使用技能技术的培训,让安置带劳动力能较快适应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

4.4 生态产业模式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山高坡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选择构建产业模式时,必须注重生态保持。因此,库区应构建农林立体结构生态农业,合理组合林、农、药、菌等物种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库区生态工业产业准入机制,优先选择和发展以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加工和制造业。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三峡旅游业和配套服务业,促进生态产业链的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邓修明.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对策研究.探索,2006,(5).

[2] 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2007.

[3] 三峡库区各区县统计年鉴.2007.

[4] 岳非丘.安民为天—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历史启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 范卿泽,王小明.三峡库区产业培植与集群化发展.探索,2006,(3).

作者简介: 黄 玲,女,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讲师。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安置 现状及 移民 构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