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探索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22-01-02 15:19:59 浏览量:
一、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资源型地区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无论从全局发展看,还是从局部发展看,无论从经济发展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看,无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现实看,都非常重要、非常紧迫。

  资源型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虽然我国能源和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不断提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尤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障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和资源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山西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大省,在占全国1/60的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炭,2/5的焦炭,1/17的火电,供应着28个省区市4000多家企业的用煤,在全国能源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山西的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山西解决不好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必影响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资源型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常常会受制于人,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所以,资源型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资源型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着资源型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福祉。我国资源型地区大都地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基本上都是以工矿型城镇为主,因矿而兴、为矿服务,普遍存在着农村耕地较少、农民收入渠道单一、产业结构畸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历史包袱较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随着可采资源的减少,资源型支柱产业的逐渐衰退,资源型地区容易出现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经济波动较大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上述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资源型地区只有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才能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才能确保子孙后代的幸福。

  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日本的九州等。到目前为止,这些资源型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转型,有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实践证明,资源型地区能够而且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破解这一难题,要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而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资源型地区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国的资源型地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资源型地区如何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总结。近几年,山西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狠抓落实,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成果。综合这些探索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第一,把发挥资源优势与提高质量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资源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和特征。一方面资源型地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只有充分发挥好资源这个优势,才能推动和支撑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源型地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是由资源引起的。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使用的质量和效益,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为山西创造了丰厚的财富,但也是造成山西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回采率比较低,消耗或浪费的煤炭资源较高。预计到2020年,仅5大国有煤炭重点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全省地方国有煤矿将有近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下功夫做好煤炭资源这个大文章,认真解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问题。这几年,山西省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整合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益。比如,针对煤矿多、小、散、乱、差的严峻现状,以实施煤炭产业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素质为目标,开展了打击非法煤矿、整合淘汰中小煤矿、扶持培育现代化大型煤矿企业的“三大战役”。如今,前两大战役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关闭了非法采煤矿点8376个,淘汰了产能落后的小煤矿1467个,全省煤矿点从原来的9000多个压缩到了3100个左右。今年4月,结合启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开始实施了第三大战役。通过“三大战役”,到2010年全省的煤矿数将减到2000个左右,实现百万吨以上煤矿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的80%以上。比如,实施“三个企业方阵”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主业集中、主导产品突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二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质量和效益。近年来,山西大力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力求以尽可能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具体实践中,颁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出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能源的多极、循环利用为手段,在煤炭、焦化、化工、建材、冶金、电力6大行业和200户高耗能企业中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相继扶持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建设了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园区,形成了若干个循环经济示范县。三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比如,从2005年6月开始推行的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变过去产矿权获得方式的“多轨制”为“单轨道”,变零星分散开采为集中规模开采。已经实行资源有偿使用的一些村镇煤矿平均回采率从15%提升到了60%,资源利用率提高了3倍,煤炭生产的安全系数大幅增加。全省煤矿回采率由2004年的40%提高到58%。可见,资源型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切实搞好资源利用,提高资源的效率、质量和效益。

  第二,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资源型地区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初级化、重型化、单一化。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得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经济效益不高、转换功能不强、适应市场能力弱、出入市场的主动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解决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和主线,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兴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有序转型。长期以来,山西形成了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均与煤炭相关的4大行业的产值占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3%以上,增加值占全省GDP约43%,贡献的税收占全省税收收入近60%。这些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上长期形成的资源开采“多、小、散、乱、差”的格局以及主要靠卖资源和初级加工产品的粗放经营模式,带来资源浪费、能耗过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表沉陷等一系列问题。这几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在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上,提出了把山西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实现煤炭资源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既满足全国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的需求,又符合山西资源实际、适应山西经济和产业的整体转型。二是在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上,提出了改造提升、巩固拓展煤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全力培育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和旅游业4个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文化产业和物流商贸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这一战略重点既考虑到山西产业的实际状况,立足于山西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又着眼于产业的转型和跨越,致力于科学有序地调整山西产业结构。三是在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上,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着力解决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大的问题。目前,山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6年底,出现了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幅度首次高于第二产业,煤焦铁等传统产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新兴支柱产业和农业、农村建设投资大幅增加的变化,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等产业链初步形成,煤炭产业规模、装备水平、安全状况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不锈钢生产能力和装备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型电力装机容量等大幅度增加,旅游、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涌现出一些特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带动了全省的产业素质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山西的实践证明,资源型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只有立足传统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超越传统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依靠科技力量,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才能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第三,把发展大型城市与建设中小城镇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上下功夫。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型地区的城市大多数是因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座,总人口达到了154亿人。这些城市大多为工矿型城镇,因厂设城,因矿设镇,承载能力低下,不少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严峻形势,产业转型的任务非常艰巨。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资源型地区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中小城镇特色不突出。因此,必须把发展大型城市与发展中小城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山西是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这几年山西的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期末的3491%提高到4211%。但城镇化的水平还比较低,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089个百分点,比工业化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弱,小城镇布局分散,水平低等。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在实现山西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明确提出了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主要做法:一是用创新的理念推进特色城镇化。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理念,坚持把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与景观特色有机结合的理念,坚持把特色城镇化、新兴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二是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化。就是把城镇化建设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去谋划,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中去设计。三是用科学的方法推进特色城镇化。针对特大型城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不同特点,针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不同特点,针对资源枯竭的城市和资源开发初期、中期城市的不同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对症下药,不搞一刀切,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既全面谋划又突出重点,特别是加快了工矿型城镇的转型步伐,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镇的转型创新结合起来,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努力使工矿型城镇焕发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面貌。四是用务实的态度推进特色城镇化。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既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要求管理,又坚决反对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积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城市的成效作为评价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促使城镇化扎实有效地推进。山西推进城镇化的思路、要求和实践充分说明,资源型地区推动特色城镇化必须把发挥大型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同发挥中小型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大中小城市既各具特色,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推进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把加快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下功夫。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在资源型地区尤为突出。资源型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任务异常繁重。为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山西能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关系到山西的发展和山西3300万人民的生存,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山西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在发展理念上,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在工作布局上,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把环境容量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把环境准入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把环境评估作为考核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努力实现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经过努力,山西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治理保护。山西的突出做法,一是抓源头。实施了由环保部门牵头,银行、电力、公路、铁路等14个部门参与的全方位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联合执法,先后对1500余家环境违法企业采取停贷、停电、停运的“三停”措施,并强化了对新建项目的环保技术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抓监管。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把控制计划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对800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了在线监控,对饮用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进行了重点保护。三是抓工程。突出抓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煤矿塌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3大工程,抓好以6大水利建设工程为主的“兴水战略”。四是抓制度。率先在省内实行了区域限批和环境末位淘汰制度,建立完善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重大决策环评制度,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等。五是抓评价。把环保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拔和奖惩的硬指标,在全国率先建立出台的涉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5个方面44项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评价办法中,环境指标比重约占30%,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山西的做法和经验说明,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必须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环境治理。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五,把加强科研开发与加快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实现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转化慢,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者总体素质低,是资源型地区发展的软肋,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山西省委、省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眼下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科技创新这“三个短板”,而科技创新滞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又是前两个短板的重要原因。因此,山西把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加快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主要做法和措施:一是实施“两大战略”,即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着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二是构建“四大体系”,即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服务科技创新的要素组织体系,适应创新人才建功立业的科技人才开发体系,保障科技创新的责任体系。三是做到“五个结合”。即把推进科技进步与培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结合起来,既着力研发当前发展急需的技术装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又着眼于产业的未来发展,力争在电子通讯、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自主创新成果,以新科技孕育新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力;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山西在煤炭、冶炼、光电等领域的科技优势和军工大省的技术优势,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又重视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取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跨越;把实施重点科研项目与建立省内区域创新体系结合起来,启动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重点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培养创新人才与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结合起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引进人才,同时大力实施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山西的科技综合实力、产业技术水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科技共享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之,资源型地区要转型跨越,实现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无论是促进资源的节约,还是保护治理生态环境,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把增强内在动力与争取外部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下功夫。资源型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市场化进程滞后,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加大力度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把内在的发展动力与外在的压力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资源型地区加快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山西这几年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是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激活了市场主体,一批大型国企引进了韩国电力公社、德意志银行和韩国SKN株式会社等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初步形成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二是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了发展环境。制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投资者安心、放心、顺心和满怀信心地创业发展,让晋商故里成为亲商兴商之地。三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了发展进程。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积极主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去年在香港和上海两地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签约投资类项目587个,协议引资3769亿元,目前已有66%的项目办妥批准手续,45%的项目开工建设,为山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没有改革开放的突破,资源型地区就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三、把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理念、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总结山西的探索,我们认为,主要应当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方法。

  第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时,明确要求山西要在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各项工作都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谋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展开,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检验,正因为如此,形成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但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生态代价,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说到底是没有真正掌握好科学发展观。因此,必须加大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的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资源型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相对落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足,面对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处理不好就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资源型地区的要求更高。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处理各种事件和问题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着力点,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特别是把矿城、矿业、矿山和矿工问题作为要突出解决好的问题。当然,由于资源型地区面临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转型,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之间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矛盾,把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思想和行动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

  第三,必须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突出特色特点上下功夫。就全国来看,资源型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不一样。就山西来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农村,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和本地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符合本地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特点的正确道路。

  第四,必须努力转变干部作风,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资源型地区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关键在干部,关键在落实。特别是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如何,关系着落实的力度、发展的进程、事业的成败。因此,资源型地区必须把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作为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山西在发展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抓作风的转变和工作的落实。比如针对一些干部作风不良、落实不力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的决定,要求领导干部从政要有品格,用权要讲原则,做人要重形象,并把今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狠抓落实年,对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时,制定了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5个方面44项指标的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用以指导、检查、考核全省及各市县的发展,经过一年实践,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地区发展质量的提高。当前,资源型地区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要突出在以下3方面下功夫。一要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政绩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执政为民,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衡量自己的工作和行为。二要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提高抓本质、抓关键、抓重点、带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讲实话,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三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因此,一定要在抓好教育的基础上,完善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把自律和他律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要在干部的选用机制、监督机制、考评机制上下功夫。始终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抓住用人机制和用人导向这个关键,全面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落实。总之,资源型地区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形成抓落实的思想基础和体制机制保证。

推荐访问:之路 可持续发展 探索 地区 资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