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重庆市城乡统筹与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探索

时间:2022-04-05 15:30:01 浏览量:

    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适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新期待。文章立足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以重庆为例,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城乡发展现状,并结合各国城乡统筹的经验,对于城乡统筹新一轮农村改革提出新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农村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帮助。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改革;二元化问题;重庆市
 
    一、引言
 
    对于当前阶段新一轮农村改革核心的内涵,立足于各地的探索与实践,专家与农村干部、群众众说各有千秋,其中主要有以下观点占主流:一是“以农村基层的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目标在于建立服务型政府”;二是“以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新机制为核心,目标在于完成农民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观点各有侧重、实践多样性,恰恰印证了当前农村改革的基本态势——即各地正因地制宜,据其处于不同发展层面、不同地域特性和不同的改革步骤,各攻其坚、各破其障,使得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呈现“多点突破”的蓬勃之势。
 
    重庆——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为全国作出示范、提供经验上已成为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了探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类型中心镇城乡统筹建设模式,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城镇政府,认真考察,大胆创新,建立了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协调发展的政府服务制度新格局,在城乡统筹方面走在了各省市的前面。结合十七三中全会中央明确提出的要力争到2020年城乡都达到小康水平,实现农村经营体制更加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最终达到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概念,农村改革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以重庆为例研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探索新一轮农村改革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对于中西部乃至全国城乡协调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重庆市城乡统筹的问题分析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最大、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辖区幅员8.2×104km2,辖40个区县(19个区、17个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006年重庆市总人口为3198.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5.43万人,占重庆市总人口的26.43%。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重庆城市化水平最低(数据来源于重庆市2007年统计年鉴)。由此可知,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所以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历史因素分析
 
    从解放前的陪都时期开始,重庆作为大后方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集中式的工业发展使得重庆的二元结构初具雏形。建国以后,强制集中方式的工业化是其主要特征。由于工业同农业之间的直接联系被人为割断,使得工农业,城乡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互不相关的过程,使得工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形成了以城市工业为主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近郊区,以发展先进技术,生产水平高的产业为主,因而生产力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同时也形成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进步缓慢,因而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因此重庆的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根本是来源于长期的历史因素。
 
    (二)城乡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第一,城市体系发育不健全。在重庆40个区县中,只有一个大于50万人口的渝中区,除主城九区外,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只有万州、涪陵、江津、合川和永川。重庆就是缺少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发展的中心城市,使重庆市的城市化水平得不到整体的提高。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2006年重庆三产业比值是12.2∶43.0∶44.8,产业结构不合理,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的水平。多数区县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由于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集聚程度低,更无法创造较高的规模效应,使城市经济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低。进一步优化调整重庆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制度优化滞后。制度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我国虽然多次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宽了对农民进入城镇的限制,但是改革力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一些规定和内容限制,这一政策强化了城市化的门坎;二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导致土地流转不顺畅,也是阻碍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规律的流动和土地的高效利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的低效利用以及土地的闲置浪费。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现在重庆市内,特别是除市区和几个大的卫星城市外的众多郊县,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活动的需要。因此,重庆要不断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各国城乡统筹措施经验借鉴
 
    (一)亚洲国家城乡统筹措施分析
 
    第一,韩国“新村运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韩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规模实施“新村运动”,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继而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一是农民得到启蒙教育,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二是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差别逐渐缩小;三是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第二,日本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日本是典型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统筹城乡过程中日本主要以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多元化服务体系为主,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经济,增加农业外兼业收入,基本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同步富裕。
 
    (二)欧美国家城乡统筹经验分析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统筹城乡: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发达国家为了化解城乡矛盾,历经一个多世纪,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二是重视职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实行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新一轮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的建议与措施
 
    继往开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历史性的重大改革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的有利推进,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核心内涵又扩充升华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辅民的改革层面上来。这历史过程充分印证了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概念。重庆的直辖加快了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川东、西南、长江上游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的建立是中央给予重庆的历史使命。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重庆、中西部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措施的经验分析,对于重庆市城乡统筹与新一轮农村改革提出以下的发展方案。
 
    (一)建立合理的劳务经济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的创新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取消城乡户口限制,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农业和非农业管理结构,最终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对于重庆这种特大城市要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和综合承受能力,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通过科学的户籍管理,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针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不同区县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它们采取不同的对策,确立不同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不仅可以使重庆的城市化内部差异消失,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得以缓解,还可以通过城市化战略的实施,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以促进全市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制度新诠释的解读
 
    首先,健全对外公示和内部制约机制。创新土地执法观念,在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全员监管”、“全程监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土地管理的各个机构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在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从源头上防范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其次,建立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强化与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切实提高土地执法监管执行力。再次,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用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改变以往项目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土地整理”,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
 
    (三)引导城市资源下乡
 
    首先,制定有效的反哺制度,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完善“1小时经济圈”增强中心辐射功能。重庆的中心-外围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产业主要集中在都市区。强化都市区的产业,进一步增强都市区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无疑对重庆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小时经济圈”由24个区县组成。重庆将发挥大城市对大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培育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核心经济区域。做好“1小时经济圈”的规划和建设,把“磁场”扩大,增强聚合辐射能力。
 
    (四)公共服务
 
    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兼顾农村地区,密切郊县与主城的交通联系,提高水、电、气、水利、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显著改善郊县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在教育、卫生医疗设施方面,建立完善的,城乡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权利。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保障内容实行不同的过渡性的办法;另一方面根据城市化过程的差异,不同的城镇采取不同的政策,城市化程度低的可以用出让土地金提供社会保障,城市化程度高的可以直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
 
    五、30年农村改革发展,30年农村伟大成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通过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用“三个极大”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即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回顾30年农村改革的光辉历史,展望未来,城乡统筹农村改革想要继续沿着健康、和谐、科学的道路发展,就一定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四项原则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向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必须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进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始终围绕这三个必须,才能完成好城乡统筹这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DB/OL].新华网,2008-10-20.
    2、李翠兰,刁承泰,甘昭昭,王锐.重庆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李沛霖.关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4、王一鸣,蒋勇等.重庆市城镇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推荐访问:重庆市 新一轮 统筹 城乡 探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