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障碍探析

时间:2022-03-31 15:16:18 浏览量:

    摘要:“直过民族”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巨大的社会制度变迁造成的文化时差现象,并没有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以传统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文化意识;经济转型中劳动者观念滞后、文化素质低、发展能力匮乏导致生产要素相对静态归缩和单一利用刚性,制约着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型以及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促进经济转型,核心在于变更陈腐观念、提升劳动者发展能力,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观念先导、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直过民族”;经济转型;文化障碍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全面实现经济转型的阶段。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变过缓,增长粗放,严重制约着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步伐,冷静分析经济发展缓慢的文化原因,探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文化条件,使“直过民族”尽快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现状
 
    “直过民族”是指解放初期,政府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分化不明显的少数民族,采取不进行土地改革和阶级划分,通过特殊的政策帮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民族。云南有独龙、怒、傈僳、德昂、景颇、佤、布朗、基诺和拉祜、哈尼、瑶等16个民族,居住在8个地州25个县(市)。“直过民族”地区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实现了松木照明到村村通电、羊肠小道到天堑通途、刻木记事到信息时代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特殊的发展起点,“直过民族”聚居的乡镇区域,至今仍然是云南省经济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因而也是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实现全面小康最难的地区。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形态的更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就“直过民族”地区而言,首先,经济形态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尚未向市场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尚未向现代农业转化。目前,三台山德昂族乡、独龙江地区、布朗山乡的农村基本都处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状态。这些“直过民族”地区少量的农副产品交换只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交换率低;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立,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没有确立,生产要素缺乏流动,呈现相对静态归缩和单一利用刚性状态。其次,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就业结构低端化。调查得知,“直过民族”地区基本以农为生,其经济结构的基础在于自给性的农业体系,这些地区乡镇几乎没有乡镇企业,工业基本是空白,县城有少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数量少、规模小,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带动能力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超过90%,外出打工者少。再次,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尚未根本改变,发展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刀耕火种,不讲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轮歇式粗放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依然存在。由于上述经济尚未转型,必然导致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困难,生活陷入贫困。譬如,2007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聚居在独龙江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46元;而丙中洛乡的怒族,人均纯收入986元,仅相当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的30%,全国平均水平的20%多,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如何实现“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推动全面小康建设,首先应分析有哪些核心因素在制约农村经济转型,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来破解。
 
    二、制约“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因素
 
    制约“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因素很多,但核心因素是文化。本文将从狭义文化的角度,即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3个方面对制约经济转型的文化原因进行阐述。
 
    (一)观念滞后是导致经济转型困难的意识根源
 
    经济转型要求观念变迁与之相适应,但“直过民族”地区农耕文化中一些落后的观念仍然程度不同的支配劳动者行为,对当今经济转型起顽固抗拒作用。
 
    一是生产上以农为本,存在重本抑末观念。“直过民族”地区延续的以农为本观念在当今虽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但这个观念固化使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顽固延续,扼杀了多种经营可能给民族同胞带来的致富机遇。强化以农为本,视工商业为末的意识,阻碍了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化,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层次低下。我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了解到,怒江的怒族、普米族、独龙族,德宏的德昂族,沧源的佤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偏僻农村几乎所有农户以耕作为生,有限的农户收入中农业经营占90%,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93%以上。以农为本体现在生产上的另一层意思是以谋求粮食总产量,满足维持生计为荣。在沧源翁丁佤族原始部落调查中,佤族同胞自豪地介绍粮食生产能满足生活需要。以自给自足为荣,必然导致生产上小而全,忽视分工和市场需求,造成不交换或少交换、商品率低,经济转型困难。正如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所指出:传统农业是以农民使用原始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由于传统农业固有的特征,传统农业只会产生贫穷的经济,它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是少交换或交换意识缺失。追求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是对商业文化的阻隔。由于受重本抑末观念的影响,“直过民族”地区民众认为经商是不务正业人的职业,因此羞于经商。我们在民族村寨的调研中,常常被困难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豪爽、乐善好施所感动,也为他们少交换的意识和习俗而使资产不能变现,甚至蒙受损失而惋惜。漾濞县漾江镇后山傈僳族村至今还残留原始财富观念,即衡量财富的多少以饲养畜禽多少为依据,因而百姓惜卖相当严重,出现大量闲牛闲马长寿猪,畜禽存栏率高。但往往因畜牧卫生防治服务工作跟不上,疫情时往往遭受严重损失。少交换抑制了资源、资产变现和经济转型。
 
    三是分配上平均主义。傈僳、独龙、佤、布朗族等“直过民族”群众中存在有肉同吃、有酒同喝,一家杀猪,全村同吃的习俗。当下,佤族、独龙族剽牛后,将牛肉砍成均匀的砣,凡聚会的大人小孩每人一份,当场烧食。这种平均主义分配习俗,从社会效应看有重人情、亲故里促进人际和谐的方面;但从经济上看,它不利于资产变现和财富积累,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是消费上平时节省与节庆铺张并存。消费方式是价值观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不适当的消费会使有钱者变为无钱者,而适当的消费为无钱者积累了资金,创造了转型的条件。民族地区因生活贫困,农户平时节衣缩食。但遇到节日,有“一碗米不吃稀饭”的过度消费趋向。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佤族同胞节庆剽牛后多数一贫如洗,甚至基本的生产生活都无法顾及,有的当天剽牛,第二天借别人家的牛犁田,但仍然剽牛。同时祭祀消费也占相当比重。节日过度消费习俗不仅削弱了生产经营的投入,而且严重影响了经济转型所需的财富积累。如何引导节庆和宗教消费,不仅是科学理财,还是文化重构问题。
 
    (二)劳动者文化素质低是经济转型困难的根本原因
 
    经济转型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支撑。“直过民族”地区劳动者整体受教育年限低于6年,文盲半文盲率高达50%以上,由于缺乏从事农业生产必备的相关科学知识和从事其他行业的技能,致使劳动者以传统经验面对自然,不但不能有效改造自然,反而受自然束缚,造成经济运行低效和自然、社会、人文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资源不能转化为资本,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形态的更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或是经济结构的提升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和前提,由于劳动者生产技能、就业技能低以及融入市场、经济机会的把握、资本积累、信息获取、资源利用、经济合作、学习、创新等能力不足是制约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
 
    造成“直过民族”地区劳动者发展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是语言障碍、宿命论思想和消极对待教育以及教学质量、条件差。
 
    一是语言障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由于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习,开始出现有学生陆续逃学,继而出现每天来露个面,后来干脆就不来,导致小学和初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失学率高。
 
    二是民族同胞有宿命论的思想,缺乏抗争意识,相当数量的家长对子女的受教育态度消极,自己也羞于扫盲教育,导致文盲率高。
 
    三是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教育虽具潜在的长期效益,但由于投入大、周期长不能立马见效的特点,使得许多急功近利的父母官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见效快的项目,未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到条件艰苦的山乡从教,未能把资金投入到教学设备的改善上,导致民族地区师资队伍整体薄弱,课程开设不全,实验设备欠缺,培养出的学生文化素质低,缺乏操作能力,从而未能给困难的家庭迅速带来脱贫的希望,从而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失望;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减少了提高技能的机会,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整体上发展能力弱。劳动者整体发展能力弱又造成创新乏力、生产进步缓慢、发展动力不足,延缓了经济和社会转型。
 
    (三)技术服务缺失是制约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
 
    “直过民族”地区乡镇农科站技术人员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少,加之村寨分散、交通不便,客观上也给技术人员服务带来诸多不便,这些原因导致技术咨询难。实现经济转型,农民急需获得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总之,“直过民族”地区人们落后的观念和劳动者发展能力弱是制约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实现经济转型,亟待变更观念、提升劳动者发展能力。
 
    三、创优“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条件的建议
 
    创优“直过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文化支撑条件,急切要求扫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构建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经济转型所需的技能和通识型人才,以文化建设的完善和功效的充分发挥为经济转型提供观念先导、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观念创新是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前提
 
    观念变革是一切变革的先导。观念就是在人头脑中形成的能够左右人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一般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从根本上使人的意识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扫除思想障碍,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经济转型奠定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劳动者自觉提升发展能力,促进技术与制度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精神动力,所以说观念创新是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前提。
 
    观念创新是对现存观念及其产物的改进。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破除落后观念的途径,一是靠开放促转变。人的思想解放,核心是人的不断开放。破除落后观念,首先要求乡村领导组织部分农民走出山乡到发达地区开阔他们的视野,消除他们观念上时空阻隔;感受发展的差异,明确差异的实质在于观念、知识、信息、教育和技术差距,立志为缩小差异而努力;通过对先进地区考察和与家乡实际比较对照,明白家乡建设的资源优势,找准建设的切入点,利用学到的经验,在创造性应用于家乡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带动其他人淘汰陈腐的观念。其次,民族地区建设的切入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禀赋,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外来文化交流契机来改变落后的习俗。泸沽湖畔处于母系家庭的摩梭人就是通过上述路径在观念变革中发展起来。
 
    二是靠教育来转变。教育是使人摆脱蒙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手段以先进文化武装人的灵魂,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铲除陈腐观念存在的思想土壤,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提供观念先导。
 
    (二)不断提升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核心
 
    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对于“直过民族”地区来说劳动力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其他资源的有效开发,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只有人的发展能力提升了,创造精神与创造潜力激活了,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冲天干劲改造自身和客观物质世界。实践证明,以人的发展带动的经济发展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只有靠不断提升劳动者文化素质来实现。
 
    提升劳动者文化素质根本在教育。对于“直过民族”而言,首先,基础教育方面,在实行寄宿制和“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最好还提供粮食资助,以便彻底解决生活问题,巩固就学率,这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其次,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只有各级政府切实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并在工资、职称、住房、家属等方面给予倾斜,解决后顾之忧,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到贫困的山村任教,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证。再次,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者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核心。提升劳动者的发展能力,一是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机构,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定期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技能等培训,同时传递各种信息,向农民普及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市场适应能力。二是通过典型引路,发挥市场先行者、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依靠他们掌握的信息、技术,带动周围的农民顺利进入市场,激励农民在实践中学,逐步提升自我。三是发展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运用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四是发展农民经营管理的能力,把市场理念、质量标准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以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只有农民的发展能力增强了,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实现经济转型,农民的生活才会有根本改变。
 
    对于“直过民族”地区来说,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是个难题,农民工出身的宋留生破解了这个难题。据中央电视2台和三门峡日报报道,农民工出身的宋留生创办农民工培训学校,他一方面与上海、广东等地企业联系,为他们输送合格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在家乡无偿招生农民工,对前来学习的农民工不但不收培训费,反而无偿提供食宿,并且每月支付给参训人员800元工资。宋留生聘请了海尔、康佳等大型企业的电子元件的工程师来承担教学,学员在这里通过理论培训后直接进车间从事加工生产,学习结业后,愿意到南方打工的送往南方一些知名企业,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不愿外出的,还可以留在中心分厂继续工作。他每年向南方输送劳务人员3000至4000人。宋留生此举不仅提高了农民工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择业找到了一条致富路,而且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具有普遍的借鉴作用。
 
    (三)强化技术支持服务是促进直过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
 
    强化技术支持,一是开展“直过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研究,使闲置资源转变为资产,改变富饶贫困的状况;二是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实用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不缺位,为传统农业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总之,无论是意识的觉醒,还是从业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发展能力是保证经济转型取得成功的内在源泉。
 
    参考文献:
 
    1、贡山县人民政府.贡山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情况汇报材料[EB/OL].http://km.xxgk.yn.gov.cn,2008-10-17.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
    3、董彦礼.河南卢氏县农民工创办国内首个农民工培训学校[N].三门峡日报,2008-07-16.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李钢为该单位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泽红为该单位办公室主任)  

推荐访问:探析 障碍 民族 经济转型 地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