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力推进XX经济区建设的七条建议

时间:2022-03-17 15:05:04 浏览量:

  一、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年)》,成渝经济区被定位为国家层面的西部三大经济区之一,是西部唯一的被定位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区,这标志着成渝经济区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成渝经济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组团:成都经济区、重庆经济区。国家对成都经济区的定位非常明确: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综合交通主枢纽、通信枢纽、物流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引领中国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国际城市、门户城市,主导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核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成都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是四川省参与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依托和基础,是成都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关键。

 

  成都经济区的范围为747县,即“7+1(阿坝州)”,7市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167%2007年末总人口3379万人,占416%;成都经济区的GDP59935亿元,占全省的5705%;财政收入40072亿元,占47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215亿元,占5960%;人均GDP177354元,是四川省平均的138倍;经济密度73994万元/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平均的342倍。可见,成都经济区是对四川乃至西南有重大经济影响的西部经济高地,是中国西部的“东部”。

 

  二、成都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诸侯经济”竞争导致实力分散和区域冲突

 

  成都经济区目前尚未形成一体化区域经济,还是在四川省管辖下的市、县经济体单元的地理概念。成都经济区的747县,地方政府都是在其辖域内具有很强资源配置能力的经济主体。7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同构、资源虚耗、地方保护主义、市场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发展、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严重滞后、区域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等诸多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表现在区域经济利益上,导致区域内各市(县)实力分散、区域冲突日益严重。

 

  (二)成都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

 

作为成都经济区龙头的成都市,其核心城市的首位度指数为49,是典型的单核经济区。成都市的人均GDP是经济区内平均数的15倍,经济密度是374倍。但是,成都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这与经济区内其它市、县发展更不够是并存关系。

 

  成都市发展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文明尚在形成中,市场经济、科技创新、民主政治与城市文化四个方面均不够成熟。二是极化(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成都的发展仍以吸引周边地区和四川省的资源为主,向外扩散、辐射作用还很弱。三是高等要素的集聚发展远远弱于对一般劳动力和资本的集聚。成都市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受到空间与环境的刚性制约,已难以持续;劳动力中白领的增速不如蓝领(农民工)增速快,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只位居中游;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近年来不升反降。四是城市对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与政治功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与利用。成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带给市民的高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后,成都市的工业文明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伴有高代价、高风险,如农民工从个人的“市民化”到全家的彻底“市民化”,其身份的转移方式尚待探索,城市接纳其成为市民的文化和制度安排并没有形成。

 

  (三)区域合作的途径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精诚合作给各“诸侯”带来的收益总体上会大大超过单干的总收益;只要有可信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保证增加的收益能均衡合理的分配给所有的合作参与方,每一“诸侯”的收益也会超过单干。但是,干部任期制容易使一些“诸侯”追求任期内的政绩,而对长期合作不感兴趣。因此,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是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的当务之急。三、建设好成都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一)从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主动推进成都经济区7市的深度合作

 

  建议在省政府的指导和强力支持下,借鉴深圳、香港的“1+6合作协议”,酝酿并尽快签订一些具体的有关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交通网络方面的合作协议,如“成都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如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合作项目协议”、“加强成都经济区环境保护综合协议”,“加强城市规划合作协议”、“促进与加强成都经济区服务贸易合作备忘录”、“成都经济区无障碍旅游合作协议”、“成都经济区创新园区互动基地合作备忘录”、“医疗护理交流合作安排协议”等。先实现这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交通网络三个方面的深度合作,再进入对双方有重大利益关系的产业协调互动,以此保证政府主导的一体化进程健康发展。

 

  (二)加速编制和实施《成都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

 

  建议制定时间表,加快编制《成都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并与7市的“十二五”规划上下衔接、全面衔接。建议在规划中提出在2015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2020年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推动7市签订“紧密合作框架协议”

 

  建议参考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深惠莞的相关协议,签订成都经济区7市的“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内容至少包括4方面:7市发展规划的御接;逐步清除区域内人才、资本、资源跨市(县)流动和市场准入的限制;统一相关审批范围、标准与程序,以不断提升行政效能;跨越边界道路建设与连接,跨界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合作等的路网设置,城市公交的一体化。

 

  特别建议签订“成都经济区旅游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内容包括:定期召开旅游局长联席会议;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区域精品(如古蜀文明观光线,川西健康休闲走廊等);推动旅游业强强联合,设立分支机构;持证导游领队无障碍带团;区域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合作事宜。

 

  (四)发起成都经济区产业转移合作基地建设计划

 

  产业转移合作——“腾笼换鸟”政策在成都市已进行10多年,现在是把“东迁工程”扩大到7市甚至“8+1”的时候了,但这还不够,还要让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等“好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建议成都高新区、经开区延伸为包括双流、新津、彭山、龙泉区与雁江区等在内的国家级大特区;可以仿效深圳今年的大动作,即申报全市大特区,由原来395平方公里扩大到1553平方公里,扩容5倍,消除“一市两法”的难题,化解土地资源瓶颈。

 

  (五)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包括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执法、知识产权保护、消费维权、企业年检等5个方面,建议在成都经济区内逐步形成一体化。

 

  (六)推进“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工作紧密合作协议”的签署

 

  建议推进签订“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工作紧密合作协议”,包括7市医疗机构互认,工伤认定互认,统一就业与招聘信息平台及联手打击违法用工欠薪,就医管理与结算服务体系7市一体化,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平台与城市间异地转移结算,异地定居养老保险结算身份核定,城市间社保监察协作机制等。这些内容都是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主要在政府层面决策即可启动。其中农民工身份转移的大区域统筹,具有更大的制度创新意义。

 

  (七)推进成都市县区间合作与一体化

 

  成都各区间的区域冲突苗头已有不少。随着“快铁”等交通革命,县域辖区有时已成为资源配置和规模经济优化的一种障碍。因此,建议加大推行跨县区的功能区规划与合作的组织实施力度。例如“温郫都和谐生态产业示范区”,很可能成为中国生态经济的首善区;又如成都东南的工业弧区,应该与前述大特区设想互动,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或低碳经济的试验区。

推荐访问:经济区 大力推进 七条 建议 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