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03 15:23:57 浏览量:

    摘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就首次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可以说,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安徽省作为泛长三角的重要一角,省会合肥其地位日益凸显。
 
    关键词:合肥;泛长三角;地位;路径与对策
 
    一、引言
 
    长三角16大城市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淡水、人力、能源等资源的供给紧张;房价、地价、电价、煤价、运价、原材料价、消费品价,以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综合商务成本上升了76%,工人工资平均上涨51%;与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相比,生产成本大约高出30-40%(见表1)。因此,长三角正逐步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势必需要对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进行转移。
 
    泛长三角的成立,可以为长三角各类企业的产品找到新市场;获得腹地的低成本能源和资源;获得产业腾挪转移的空间;并使这一腹地地区成为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的新链条。因此,泛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将是长三角再度腾飞的主要推动力。优势突出的安徽合肥,更是作为首选,被推上了泛长三角的最前沿。
 
    二、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对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长三角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上海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泛长三角区域的兴起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来为其服务。合肥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东面接轨沪宁,是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省内立足皖中,是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强化和提高科研能力方面,将成为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
 
    (一)合肥自身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安徽作为泛长三角的最前沿,合肥无疑则成为最前沿的重心,成为安徽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带动力量。2008年6月提出的省会经济圈就是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和巢湖为两翼,通过实行中心城市的带动战略,使其加速融入到泛长三角的发展之中。以及10月份成立启动的合芜蚌“新特区”都明确了合肥对于安徽融入泛长三角的中心地位。而这些都与合肥的自身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1、科教优势。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首个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首批全国3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WTA)城市等。拥有中科大等20多所大学和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各类科研机构2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合肥是除北京、上海之外,国家大型科学工程最集中的地方,拥有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重要的科研设施。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对合肥发展经济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
 
    2、环境优势。合肥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率达3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作为“绿色城市”,合肥良性的生态环境,不但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相处,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城市综合竞争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3、综合工业优势。合肥是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已形成以冰箱、洗衣机、空调为主的白色家电产业链条;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另外,近年来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各经济园区相继成立,发展前景良好。
 
    4、城市未来利好优势。合肥新机场选址新桥,距离合肥市府广场31.8公里,建设标准按照4E级的国际化“航空港”。建成将让合肥成为“国际物流业中国基地”,作为国际货物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因此合肥新机场的营建可以为安徽的物流业提供新的契机。
 
    (二)合肥的规划发展使其成为链接中东部的平台,地位突出
 
    合肥作为中部交通枢纽地位正日臻完善。合肥是由上海向西南和西北辐射的交汇点,即东西通道的中点,有多达7个方向的铁路出口链接;是位于南北向北京-台北高速公路与东西向上海-成都高速公路交汇点,拥有连接东西南北7个方向的高速出口链接;同样合肥港是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是唯一濒临我国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而在建的江淮运河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与淮河的水运中心。
 
    因此,合肥虽属长三角的边缘地带,却是泛长三角的中心,其交通枢纽的特殊优势将使其呈现广阔的市场前景。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接受长三角的带动,并把这一带动力量辐射到泛长三角的各个区域,合肥不可替代的承担这一重任,变区位优势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使得未来发展空间不可估量。
 
    三、合肥准备充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明显
 
    合肥的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紧邻长三角地区,既适合出口又适合内销,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相对较低。自从提出加入泛长三角以来,合肥已经由融入长三角改变思路到主动参与长三角的建设,并为这一设想付诸了实际行动。
 
    (一)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对接
 
    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加快东向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速融入泛长三角逐步消除了一些政策性障碍,如合肥海关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4个海关一起进行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有力地推动合肥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但有的具体政策落实到位尚须时日。当前正在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部分省、市级行政审批权。保留的审批权限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下放的委托各地办理。
 
    (二)一体化大交通圈的无缝对接建设
 
    交通是经济腾飞的平台。当前合肥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际空港、内河航道为重点的综合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筑立体快速交通网络。2007年完成合安路、合马路等出城口道路建设。新合安路有12车道的宽阔路面,已打通合肥南向出入城区的“瓶颈”。高铁开通后,合肥到武汉只要2小时,到北京4小时,到南京、上海分别是1小时和3小时,形成了1234高铁网,成为全国铁路中心枢纽城市;同时,合肥港综合码头、港口公路建成后可通江达海,成为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使合肥在“泛长三角”框架之下成长为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三)城市大建设,提升竞争力
 
    自2005年以来,合肥市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污水处理厂、地下市政公用事业管网建设和城市出入口建设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从新城区建设到老城区改造,都坚持高标准科学规划,在全面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的同时,规划好建设好高端的CBD中央商务区、高品位的现代化滨湖新区,以及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使得合肥的城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合肥真正成为投资创业者的乐土。
 
    (四)企业的承接进程发展良好
 
    在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合作与分工中,正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重大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格局。如目前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家电产业已经形成海尔、华凌、美的、美菱、长虹等“五朵金花”竞放局面,成为全国家电品种类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开发区和全国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突出发展家电产业,同时构筑家电研发-制造-物流-售后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充分放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其他各行业领军企业也正一着不让地瞄准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积极参与苏浙沪经济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当中。
 
    (五)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正加速
 
    在合肥有中科院等为首的科研院所158家,有中科大、合工大为首的高等院校97所,在校学生75万人,科研人员114万人。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第一台VCD、第一台国产空调、第一台国产微型电脑等N多个“第一”都是在此诞生,深厚的创新底蕴能与长三角更好地融为一体。近年来,政府鼓励并积极支持建立了诸多科研机构、研发基地和实验区,并与高校研究机构携手共同努力,大大提高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四、全面加速融入泛长三角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合肥为融入这一大家庭做了充分的准备。所有的准备都为了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实现长三角以及整个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达到共赢的目标。因此,准备只是一个过渡期、适应期,真正融入泛长三角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提高和完善政府的服务与引导能力
 
    把握融入泛长三角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顺势而为,推动我省与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成为政府当前的主要目标。为了提高政府的对此的服务和引导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与泛长三角各地区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如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话与调研学习,完善政策对接消除行政壁垒。政府应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科技管理投入、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
 
    2、对已经实行和改革的各项政策,应成立专门部门,对这些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实行跟踪考核的监督机制,使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和推行,不足之处,应尽快进行修改,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
 
    3、积极搭建各式平台,提高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规模的能力。当前合肥地区的投资情况仍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较少,尤其是受金融危机以来,民间投资在不足的情况下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投资结构不够合理。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努力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提供信息交流的场所,让各机构和企业能快速的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对接
 
    1、把握住合肥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优势,倾力打造合肥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使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得到发展和完善,并不断优化自主创新体制环境。
 
    2、各个工业技术园区和县域经济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形成以此为基础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完善和提升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打造适合自己的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对接,从而达到进一步衍生出为这些产业服务的新的产业链条,培育出更多的投资发展机会的目的。
 
    (三)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对泛长三角地区来说是一个机遇,对每一个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将促使合肥融入和发展泛三角更显活力。
 
    参考文献:
 
    1、长三角年鉴(200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安徽省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安徽大步融入“泛长三角”[EB/OL].安徽政协网,2008-05-12.
    4、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有大动作[N].国际金融报,2008-03-20.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推荐访问:合肥 融入 地位 加速 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