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云南省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4-04 15:13:34 浏览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生产的进步,单靠“头以下的部位”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会被技术和资金型的新型农业所取代,在此转化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示范和有效的传播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源泉。
 
    一、目前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基本方式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模式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位于农业推广示范的最基层,担负着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示范的重担,在农业技术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与示范推广的脱节,加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农户对推广示范的顾虑,这种推广模式也存在弊端。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目前在农村中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主要有“技术协会”、“农产品协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发挥联系和沟通作用,为农户与市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中介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点是依据本乡本土而成立,贴近农户,有当地的良好的自我信誉作保障;缺点是规模太小,而且管理低下。
 
    (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引进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构建从“基地到农户”的带动性技术培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效促进农业科技的增收增效的示范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致富。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主动性差,不是“技术送上门”,而是“上门要技术”。
 
    (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一般指“专家+示范大院+示范农户”模式,1999年始于陕西宝鸡。并于2000年后在全国推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专家+龙头企业+农民”的运作方式,以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核心,以专家为农业科技的技术指导;二是“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运作方式,适用于对技术要求较高,并需要通过较多的推广示范进行带动的农产品;三是“专家+农业专业协会+农民”运作方式,主要依托当地各专业协会(合作社)。
 
    (五)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
 
    1999年起源于福建南平市,也称为“专家+技术成果+示范农户”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探索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制度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作为专家,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通过示范农户的推广带动效应,促进示范区内农户的增长增效。这种模式不足在于其与企业、农户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责任承担模式,可能使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农技推广中有所顾虑,部分农技特派员由于害怕承担市场损失责任而丧失了最佳的推广时机。
 
    二、云南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实践
 
    (一)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自2005年开始启动。文山州广南县是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部唯一部级试点县;省级选择保山市隆阳区、昆明市寻甸县、曲靖市宣威市、昆明市晋宁县、红河州建水县五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为省级试点县。共推广14个左右主导品种和22项左右主推技术。云南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依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机构,构建了“省级专家-县级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普通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快捷通道,受到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普遍欢迎,工程实施3年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自2009年农业部在云南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云南各地逐渐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人员聘用和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强化了农技人员培训和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制度。各地在摸索和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同时,也逐渐确定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着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选聘农业技术指导员。
 
    (三)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已于2009年10月这是启动,是一种综合性更强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它将首席科学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区域推广站产业经济研究室、农户和加工流通企业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第一批水稻、玉米、马铃薯、生猪、奶牛、甘蔗、油菜、蚕桑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8个产业研发中心、61个功能研究室、39个综合试验站、66个区域推广站组成,拟建立6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区。第二批将于2010年启动,包含肉羊、蔬菜、茶叶和土著鱼。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托现有省、州(市)、县、乡的科研和推广力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新尝试。
 
    三、云南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效果
 
    (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较好
 
    云南省在长期的科技示范推广过程中,摸索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农技推广机制。云南省自2005年在示范县推广14个左右主导品种和22项左右主推技术。如寻甸县培养了1000户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种植优质马铃薯8067亩;辐射带动20000户种植马铃薯户106800亩。2007年,经测产示范户平均亩产2204.5千克/亩,比辐射户亩增237.6千克,增12.1%,亩增收166.32元;比普通户亩增455千克,增26%,亩增收318.5元。辐射户平均亩产1966.9千克/亩,比普通户亩增217.4千克,增12.4%,亩增收152.18元。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都能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
 
    (二)省-县-乡-户的推广示范体系比较健全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省级层面遴选省级专家,通过省级专家的科研技术和新品种对全省进行科技指导;县级成立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专家组,是省级首席科学家和乡里实用技术和品种的沟通载体,通过接受省级专家的技术培训,再对技术指导员进行指导;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为基层单位,通过遴选技术指导员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和技术追踪,并搭建示范户的示范推广平台,以吸引辐射户和普通户;由技术指导员遴选出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农户作为示范户,通过新品种物化补贴或者技术进村入户的方式,创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辐射效应。做到“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咱示范户”。
 
    (三)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完善
 
    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规范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人员的积极性。为完善和推进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引入自下考评制度,考评重心下移,增加农户考评的份量。如广南县引入“70%”的考评指标,规定一位技术指导员指导的示范户有70%的对其不满意,就可以启用淘汰机制,对该名技术指导员予以淘汰;一位县级首席专家联系的技术指导员中,有70%的技术指导员对该名首席专家不满意的,该名首席专家一样被淘汰。
 
    除此之外,在绩效考核中,还实行末尾淘汰制。每年末,根据农业部的绩效考评标准表,对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进行绩效打分排名,将排位末尾的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予以淘汰。如2007年,寻甸县按绩效考核结果,实行末尾淘汰制,淘汰了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并依程序补充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
 
    (四)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更多方法
 
    随着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传播的深入,也创新了一些新的推广示范方法,高产创建和高产竞赛就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延续。在高产创建中,通过土地流转和中低产田整治,在品种技术、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既有效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改变了农民粗放种粮习惯,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品种和技术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户集中在“优势人群”
 
    目前的示范户绝大多数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如广南县八宝镇140户示范户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4户,占17.1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13户,占80.71%,小学文化程度的只有3户,仅占2.15%。这些农户,不少是致富能手,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敢于在市场上闯荡,因此,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排斥,愿意尝试。但是,随着未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深入,对于那些偏远山区,文化程度更低,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示范推广受众来说,目前的推广示范方法会面临更多挑战。
 
    (二)激励机制不足
 
    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责任和义务要求太多,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技术指导员1年中下乡的天数要超过100天,如广南县1个技术指导员1年才有500元的交通费补贴,平均1天仅5元。而且由于技术指导员处在最基层,一方面要求他们要随时紧跟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步伐,另一方面他们恰恰也最缺乏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和条件。
 
    (三)科技推广的风险无人买单
 
    现代农业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含量越高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实现转化投入的成本就越大。当然风险也就越大。如果把投入成本和风险转嫁给农民,由于农民的自身积累不够,不可能承担高额风险,就会阻碍推广和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者,技术指导员对此也无能为力。而关注弱势群体的农业保险想要被农民认可和接受,恐怕要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四)对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推广示范县对于农业推广示范的作用与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并对此没有长远的规划,很多推广示范项目在申报和立项时一哄而上,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五、对策思路
 
    (一)宏观农业政策的调整
 
    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启动和深入,对于农业中的微利甚至无利的行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并给予参保农户给予一定的优惠,以解决目前云南农村中青壮年外出打工,无工可打及留守老弱病残在家种养植的不利局面。
 
    (二)挖掘地方优势,打造特色农业、精品农业
 
    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应该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地方优势,引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
 
    让新技术和新品种与地方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科技传播的成效最大化,生命力最强化。
 
    (三)逐步实施财政为新技术买单
 
    对于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中的成熟户、富裕户,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新,懂经营,财政无需对他们的推广示范风险买单;但是对于没有风险承担能力,而又渴望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来改变自己全家命运,摆脱贫穷的贫困户来说,政府应该也是必须为其推广示范过程中的风险承担公共责任。
 
    (四)大力推广从“农民到农民”的学习方式
 
    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关键在于农民的接受,从田间到田间的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推广示范模式,它使农民真正成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学习者、受益者,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强化政策性总结,提炼成熟经验
 
    应该强化政策性总结,通过成熟的推广示范经验为新技术、新品种走入千家万户提供服务,这是典型的“二重”推广模式,比单纯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更能让百姓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小军,卢燕,张亚平.江苏农业推广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2、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刘飞翔.科技特派员制度生命力的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陈志英.我国与美国农业推广的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3(2).
    5、管红良,汤锦如,戴云梅.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文化素质和推广方法关系的研究——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6、陈志英.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4).
    7、刘辉,李小芹,李同升.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
    8、张志国.杂交玉米推广与种业发展[J].玉米科学,2006(5).
    9、王子齐,吴敬才.农业科技传播新体系及其主要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本文系云南省农业厅项目——《云南省科技入户情况调查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云南省 农业科技 实践 思考 传播

猜你喜欢